生平
于利恩·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法國電影導演。1896年10月8日生于里爾。曾任奧狄翁劇院的舞臺監(jiān)督,后為亨利·埃第望的編劇。他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是《血的代價》(1919)。1920年后攝制了一些平庸的無聲片。有聲電影使他獲得了他在無聲電影中缺乏的表現(xiàn)方法,取得了一連串的成功。其中,《紅蘿卜須》(1932)、《西班牙殖民地軍團》(1935)等堪稱優(yōu)秀作品;《同心協(xié)力》(1936)在反映時代的敏銳度和真實性上,走在法國電影的前列;《逃犯貝貝》(1936)激動人心。1938年他應好萊塢之邀拍攝了描寫約翰·施特勞斯生平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影片《圓舞曲》(又譯《翠堤春曉》)。1939年他推出影片《窮途末路》,表現(xiàn)了一些曾經(jīng)紅極一時,但晚年在救濟院度過的演員的悲慘命運。二戰(zhàn)期間在美國拍攝了幾部影片,其中有《曼哈頓的故事》。戰(zhàn)后,他第一個走上返回巴黎攝影棚的道路。從1946年的《恐慌》開始,又采取了以往的快速生產(chǎn)節(jié)奏,活躍在法國影壇。表現(xiàn)意大利小城鎮(zhèn)生活的《唐·卡米羅的小天地》(1952)和它的續(xù)集《唐·卡米羅的歸來》(1953),再現(xiàn)抵抗運動事件的影片《瑪麗的十月》,結構宏偉、色彩豐富的巨片《在巴黎的天空下》(1951)、夢幻與現(xiàn)實交織在美妙詩意中的《我青年時代的瑪麗亞娜》(1955)等杰出作品。1967年10月26日在一次事故中喪生。
作品
1924年:《魯盧爾德城的悲劇》,《改造人生的機器》(紀錄片,敘述電影的歷史,與亨利·勒帕日合作攝制)。
1925年:《胡蘿卜須》。
1928年:《梯麗莎·馬爾丹的奇妙生活》。
1930年:《大衛(wèi)·高爾德》(根據(jù)I.涅米羅渥斯基的小說改編,主要演員:哈萊·鮑爾)。
1931年:《五惡紳》。
1932年:《胡蘿卜須》(根據(jù)敘爾·雷納爾原作改編,演員:哈萊·鮑爾,羅伯·利南),《一個人頭》。
1934年:《瑪麗亞·夏普德蓮》。
1935年:《哥爾柯達》,《西班牙殖民地軍團》(編。核古煽撕投啪S威爾,主要演員:安娜蓓拉,讓·迦本,比埃·雷諾阿)。
1936年:《同心協(xié)力》(編。核古煽,主要演員:V.羅芒斯,C.伐乃爾,讓·迦本)。
1937年:《逃犯貝貝》(編劇:阿修爾貝與杜維威爾,臺詞:讓遜,攝影:克魯謝,主要演員:迦本,M.巴蘭,L.諾羅,夏爾潘,莫篤,S.法勃,L.格利道等)。
1937年:《舞會手冊》(編劇:杜維威爾,臺詞:讓遜,齊茂,薩爾芒,主要演員:M.蓓爾,F(xiàn).羅珊,L.約凡,哈萊·鮑爾等,作曲:約倍特)。
1938年于美國:《翠堤春曉》。
1939年于法國:《窮途末路》(編劇:斯派克與杜維威爾,主要演員:約凡,西蒙,V.弗蘭桑)。
1940年:《如此父子》。
1940—1944年(在好萊塢):《麗梯亞》,《騙子》,《肉欲與幻想》。
1945年(于法國):《恐慌》。
1948年于英國:《安娜·卡列尼娜》。
1951年:《巴黎天空下》。
1952年:《唐·卡米羅的小天地》(主要演員:費南臺爾)。
1953年:《昂里埃特的節(jié)日》,《唐·卡米羅的歸來》。
1954年:《莫里齊歐斯事件》。
1955年:《我青年時代的瑪麗安娜》。
1956年:《殺人者的時代》。
1957年:《穿雨衣的人》。1957年:《家,嵤隆。
1959年:《瑪麗十月》。1961年:《火刑》。
1962年:《魔鬼與十誡》。
1963年:《雞肉》。
1967年:《惡魔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