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記錄
2016年參加云端采墨——當代書畫作品展;
2015年水粉畫《菩薩》參加甘肅省水彩·水粉畫大展;
2015年參加清風入懷——蘭州財經大學校友作品邀請展;
2014年漆畫作品《印象敦煌》參加第二屆甘肅省十四市州美術作品展。
藝術評論
個人藝術感悟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與繪畫的關系,它在我生命中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蛟S是一種戀愛關系,亦或是我人生低谷時的支柱。是戀人,又是信仰。
雖說不清道不明與它的關系,然我已確定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與畫戀愛就是與畫交流情感。它如一面洗練的明鏡,毫無保留的反射出我的內心深處的情感;更似一位悉知多年的聆聽者,捕捉我內心的每一絲想法和每一次觸動;蛟S某些細枝末節(jié)的直覺我自己也渾然不知,卻會由每一個筆道、每一片色彩,真實的呈現(xiàn)于我的畫面中。
“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畫中之竹”的過程就是畫者內心對這世界的真實感觸與藝術升華,我陶醉于細品其中環(huán)節(jié)。每每細微的畫面變化常使我興奮又憂傷,或是因我個人略懷悲情主義的緣故,總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憂傷的。正如一杯咖啡,苦澀中又蘊含著細膩的美妙,這種情感需要仔細品味才能領略其中乾坤;又如細雨霏霏的江南,總讓我惆悵讓我激動,我不知為什么激動,總感覺這種如薄沙般的憂傷會碰觸到身體上的每一根神經,整個觸覺都被它的憂郁環(huán)繞卻無法走進它、了解它。而正是這種朦朧的氛圍讓人激動、興奮,卻又憂傷,無法用言語述清這感覺,惟有細細的去讀、去品。
繪畫又如同一門語言、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每一幅畫都是自己,是那一刻的我,是慢慢成長的我。在我看來,繪畫更像是一場修行,只有在路上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
藝術路上的朝圣者
后現(xiàn)代主義無限擴張的今天,人人都是藝術家,處處皆藝術。傳統(tǒng)的、古典的架上繪畫似乎已經面臨“下架”的危險,“藝術家”的稱號也被普世化。我卻從茍中卿的畫中看出了他對繪畫、對傳統(tǒng)藝術的執(zhí)著與責任。他的繪畫題材不再是過去的“陽春白雪”,而是身邊的“你我他”。陳舊的門框、無人的街道......這些平淡、被忽視的景象,在他的畫中似乎都鮮活了起來,從沉寂中走了出來,走進了尋常百姓的門楣,走進了你我的心里。
斑駁的墻垣仿佛被世界遺棄的角落,可就在這被遺棄的角落,一束光打進來,擊中觀者的內心。欣賞他的油畫,不經意間就會被畫中靜謐、質樸的氛圍所感染。乍一看他的畫面整體色彩偏于暗沉,但善用光影他卻在畫面中隱藏著光的影子,多樣的色彩表達卻又不失統(tǒng)一,綻放出一種古典油畫的光影魅力。
他鐘情于描繪不同的地域景色。在西北景色的描繪中,他多用大面積的色塊、整體的筆觸,以表達西北的雄渾與壯闊,寧靜中仿佛又透著一種張力、一種吶喊;在江南景物的描繪中,豐富的筆觸恰到好處的刻畫出了江南的濕潤、細膩,整個畫面仿佛有一股潮氣撲面而來,江南小景配合精妙的描繪手法,如泣如訴......
無論是面對壯闊的西北還是婉約的江南,作者仿佛有著一雙魔力的手和無限的想象力,將截然不同的景色恰到好處卻又不失天真的表達出來,讓人觀賞卻又試圖向人隱瞞他內心的多彩世界,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藝術的世界。
或許,這就是他用西方油畫語言所表達的中國式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