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他在Catskills的猶太公司工作了五年,同時還加入了一個蘇格蘭猶太人劇社Artef。在那里,他演出了幾場馬克思主義作品。到1940年,他開始為電臺寫作
經(jīng)RKO(雷電華影業(yè))邀請,達辛到好萊塢做了六個月的實習導(dǎo)演。他因參與拍攝《They Knew What They Wanted》及希區(qū)柯克的《史密斯夫婦》而獲得每周200美元的酬勞。
但這并不是愉快的經(jīng)歷,他與導(dǎo)演的沖突時有發(fā)生。六個月試用期后,RKO并沒有為達辛轉(zhuǎn)正,他像被好萊塢扔進了的一片荒野中,只能勉強度日。
此后,他僥幸在米高梅公司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當人們風傳他是老板Louis B Mayer的外甥的時候,他選擇了沉默。1941年,他得到了拍攝兩個短片——《Artur Rubinstein》和《Pablo Casals》的機會,此外,還拍攝了《The Tell-Tale Heart》。
這種尷尬的生活持續(xù)了數(shù)月。直到有一天,附近的電影院丟失了一段新聞影片,他們請米高梅提供一個能填空的作品,后者提供了《The Tell-Tale Heart》,這令達辛的作品有機會公映。這部作品為達辛贏得極大好評,他也因此終于獲得一個長達七年的合同。
在1944年拍攝《卡特威力幽靈》之前,達辛的作品都是糊口之作。達辛對該劇劇本的意見并沒有被米高梅接受。他為此獨自罷工14個月,但他還是失敗了。
離開米高梅后,達辛加入環(huán)球公司,跟隨制片人Mark Hellinger。
1947年,他拍攝了他第一部引起轟動的作品——《血濺虎頭門》。該片講述了一個變態(tài)的監(jiān)獄看守聽著瓦格納音樂鞭打犯人的故事。因為過度血腥,很多暴力鏡頭在公映時被剪掉。
1948年,Hellinger又與達辛推出代表作《赤裸的城市》(The Naked City),引起業(yè)界震動。影評界從此提出“黑色電影”概念。
不幸的是,Hellinger在拍攝《赤裸的城市》時因心臟病發(fā)作去世,達辛也被迫再度改換門庭。
在來到20世紀?怂构竞,達辛拍攝了兩部電影——《小偷的公路》與《夜與城市》。兩部影片均表現(xiàn)不俗,盡管他們沒有《赤裸的城市》出名。
達辛的這些電影,大膽展現(xiàn)了城市人群真實生活的狀態(tài),也因此引發(fā)了巨大的政治麻煩。達辛的名字被載入政治黑名單,所有的攝影棚開始對他關(guān)閉。。1947年開始的“驅(qū)逐異端”運動及最終形成的麥卡錫主義導(dǎo)致這十個人一齊被列上黑名單而淪于失業(yè)。“迷惘的一代”也由此徹底瓦解。但此時的朱爾斯·達辛和約瑟夫·洛塞并未像其他導(dǎo)演那樣實行一種戰(zhàn)略的退卻甚至于妥協(xié),他們選擇了流亡歐洲。1953年,再也找不到工作機會的達辛被迫舉家遷往法國。
但是,達辛因政治麻煩而無法拍攝的窘境,并沒有隨之結(jié)束。直到1955年,一位法國制片人才找到他拍攝由作家Auguste le Breton的小說改編的低成本電影——《男人的爭斗》(Rififi)。這部達辛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黑色經(jīng)典作品,成為當時法國最賺錢的電影,并為達辛捧回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獎。
《男人的爭斗》是達辛黑色電影的集大成之作。在遠離好萊塢的束縛后,他把犀利的批判手法轉(zhuǎn)化成了諷喻意味極濃的雜文品性,用一場失控的盜竊案,講述了人在塵世之中難以規(guī)避的遭遇,并以自己扮演的叛徒角色諷喻了黑名單制造者。片尾,男主角提著最后一口氣護送朋友兒子回家的73個分鏡頭,至今仍令很多人感到窒息。
也正是在戛納,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美琳娜·麥曲莉(Melina Mercouri)。麥曲莉是希臘影后,她說服了身為希臘議員的父親支持達辛拍攝影片《He Who Must Die》。
從這部作品開始,他的創(chuàng)作開始下滑。直到《絕不在星期天》(Never on Sunday)出現(xiàn)——這部僅有15萬美元的低成本作品令他事業(yè)再度回到頂峰。
1967年,達辛與麥曲莉回到美國,《絕不在星期天》登上了百老匯音樂排行榜。同年,他還拍攝了阿以戰(zhàn)爭紀錄片《生存》(Survival)。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達辛與麥曲莉再度卷進政治漩渦。在能自由重返希臘后,他們再度活躍在電影與戲劇舞臺上。達辛與麥曲莉在1975年拍攝了《激情之夢》(A Dream of Passion),這也是他們的最后一次合作。
達辛的最后一部電影是《Circle of Two》(1980年)。這部沒有使用任何明星的電影并不成功。此后,達辛放棄導(dǎo)演身份,開始撰寫劇本。
達辛與第一位妻子Béatrice Launer育有兩女一子,兒子Joe后來成為法國著名流行歌手,Joe在42歲那年死于心臟病,他的突然離世令達辛悲痛不已。
達辛的第一次婚姻于1962年結(jié)束。1966年,達辛與麥曲莉結(jié)婚并在希臘雅典定居。麥曲莉后來擔任希臘文化部部長,并為搶救希臘國寶作出貢獻。1994年,麥曲莉去世,達辛為她建立了基金會以延續(xù)她生前的工作。
達辛本人一生中執(zhí)導(dǎo)的影片超過20部。其中,為他的妻子執(zhí)導(dǎo)過七部,包括1960年的熱門影片《絕不在星期天》。
朱爾斯-達辛作為“好萊塢黑名單”和電影史“迷惘的一代”中最杰出的導(dǎo)演之一(喬治·薩杜爾語),奧森·威爾斯,約瑟夫·洛塞一樣,最初是從紐約的左派劇院來到好萊塢。其風格部分受到百老匯先鋒派戲劇的熏染,同時也受到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和紐約紀錄片學派的影響。
作品年表
1980年 Circle of Two
1970年 《母子淚》
1966年 《夏夜10點半》
1964年 《通天大盜》
1962年 《費德拉》
1960年 《癡漢艷娃》
1959年 《曠夫情婦》
1955年 《男人的爭斗》
1950年 《四海本色》
1949年 《盜賊公路》
1948年 《不夜城》
1947年 《血濺虎頭門》
1946年 A Letter for Evie
1944年 《坎特維爾的鬼魂》
1942年 《法蘭西小姐》
榮譽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1961 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dǎo)演獎 癡漢艷娃(提名) 1961 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癡漢艷娃(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 |
?1978 第3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熱情之夢 (提名) 1960 第1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癡漢艷娃(提名) 1957 第1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Celui qui doit mourir (提名) 1957 第1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xié)會-特別提及獎 Celui qui doit mourir (提名) 1955 第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dǎo)演獎 男人的爭斗(獲獎) 1955 第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男人的爭斗(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61 第1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獎癡漢艷娃(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