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逢萌(生卒年不詳),字子康,東漢北海都昌(今昌邑)人。家貧,曾為亭長。后至長安學(xué)《春秋》。因不滿王莽統(tǒng)治,泛?途舆|東。長于陰陽之術(shù)。東漢初年,至嶗山修道。朝廷多次征辟,始終不仕。壽終而死。
《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傳》:
萌素明陰陽,知莽將敗,有頃,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潛藏。及光武即位,乃之瑯邪勞山,養(yǎng)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北海太守素聞其高,遣吏奉謁致禮,萌不答。太守懷恨而使捕之。吏叩頭曰:“子康大賢,天下共聞,所在之處,人敬如父,往必不獲,只自毀辱。”太守怒,收之系獄,更發(fā)它吏。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傷流血,奔而還。后詔書征萌,托以老耄,迷路東西,語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濟時乎?”即便駕歸。連征不起,以壽終。
初,萌與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并曉陰陽,懷德穢行。房與子云養(yǎng)徒各千人,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