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同。1254一1331)元教育家。字寬甫,號“靜安先生”。祖籍山西文水縣,其五世祖時遷居關中,遂為奉元路(今陜西西安)人。十三歲即以書經魁鄉(xiāng)校。無意為官,屢召不就。西臺侍御史趙世廷到奉元建魯齋書院,以其領教事,先后來學者數以千計。延佑六年(1319),以奉議大夫、太子左贊善召,入見太子,歷陳古道,盡開悟涵養(yǎng)之道。致和元年(1328),拜集賢侍讀學士,以老辭。師承孔子、程朱,“務貫泱事理,以利于行!苯逃茏,反復開導,使得趣向之正。平生“家無情石之儲,而聚書數萬卷”。扁其居日“案庵”。與蕭效齊名,并稱“蕭同”。 著有《渠庵集》。
人物生平
同恕遠祖居太原文水,父同繼先,博學能文,著有《玉山集》。
同恕幼年時,跟頤齋先生張彥明學習,日記數千言,鄉(xiāng)?荚嚨谝。提舉張器玉的評語:義理說明,文辭瀏亮,宜為此會之魁”。從此,“德進業(yè)修,聲譽日著”。至元年間,朝廷聘他當禮部官員,他推辭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平章陜西事王野仙聘請他編著《世祖實錄》,書成后,隱居教書,不求人知。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接位,三次派使者到同恕家,任命他為國子司業(yè),階儒林郎,推辭不就。朝廷批準陜西行臺侍御史趙世延的建議,在奉元設立魯齋書院。由同恕領教。
同恕進書院后,先后培養(yǎng)出學生上千名,延右年間,新設經明行修科,朝廷請同恕與蕭郟兩人主持考試。延右三年(1316)秋,同恕又任考試官,嚴格按考試成績的前后順序錄取考生,他公正嚴格的做法,被當時的人們廣為傳頌。延右六年(1319),同恕被選入朝廷,當任了太子左贊善、奉議大夫的職位,負責教育和培養(yǎng)太子。延佑七年(1320),英宗接位,同恕退休回家。
致和元年(1328),朝廷任命同恕為集賢侍讀學士,他以年老多病為由謝絕。回家13年后的至順二年(1331),同恕去世,享年78歲。贈翰林直學士,赴京兆郡候,謚“文貞”。同恕傳播儒家學說,對于融化蒙古貴族落后的部落意識和奴隸制殘余思想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成就地位
同恕一生著有《矩庵集》30卷,久佚,《永樂大典》中輯出其文10卷、詩5卷。同恕的著作“不事粉飾、而于淳厚敦樸之中,時露峻潔峭厲之氣”。他作詩學的是陸游,為文以周必大為榜樣。他所作的志、狀是后人研究金元歷史的重要資料。在哲學思想上,同恕崇尚程朱理學。他的教學方法是以疏導學生為主,逐漸把學生引入正道上。他好學不倦,家里無余糧,而藏書卻多達上萬卷。他的座右銘是:“與其有求于人,何若無欲于已;與其使人可賤,不若以賤自安”。他待人誠懇、謙虛,人們與他座談,就好像是坐在春風中喝著美酒那樣暢快。為此,人們多愿與交往,道高當世的蕭郟就經常與同恕交往,他倆關系也很密切。當時人們稱之為“蕭同”。
一代巨儒同恕的為人、為學之道,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藏書故實
元藏書家、教育家。字寬甫,一作寬夫。祖籍太原,后遷秦中奉元(今陜西西安)。少年時以書經魁鄉(xiāng)校。陜西行臺御史趙世延請于魯齋書院,由他領教事,弟子就學者千余人。一生不愿為官,至元時,推薦他到禮部任職,辭謝不從;仁宗時,拜為國子司業(yè),亦不就職。延祐六年(1319)召為奉議大夫左贊善,入見東宮,次年旋即以疾歸。致和元年(1328)拜集賢侍讀學士,其學由程朱上溯孔孟。一生別無嗜好,唯以文史圖籍為伴,聚書數萬卷。有藏書樓為“榘庵”。因其博學,鄉(xiāng)里稱寬甫先生而不呼姓,卒贈翰林學士。著有《榘庵集》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