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8年至1951年在長葛縣立初中(今長葛老城三高)學習。1951年至1954年就讀于許昌縣一高。1954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58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47年調入河南省地質科研所工作。
留校任教期間,先后在區(qū)域地質教研室、普通地質教研室任課。兼有帶越南、喀麥隆、朝鮮留學生班的任務。還兼搞一個科研項目——華北平原第四紀研所。結合生產建設承擔了為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選址、為襄渝鐵路選線的任務,歷時兩年,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成就
在河南地質科研所二時多年來,先后參加了河南省羅圈冰研究,參與編寫了《河南省構造體系圖》編制,(參與)有他編寫的《河南省構造體系與地震分布規(guī)律圖》編制(主編),獲河南省優(yōu)秀科技成果三等獎。后又參與“河南斑巖體與鉬礦成礦規(guī)律”的研究。1989年至1994年負責編制了“1:2500000萬中國煤田地質圖”,此圖于1994年6月20日在北京由中科院院士、專家、學者鑒定評審,認為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即將出版,共國內外發(fā)行。并將代表我國煤田地質研究最新成果參加1996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地質大會”。他還對矸煤石的開發(fā)利用作了專項研究,部級評審會對其中“SAC新型活性填料研制及工業(yè)應用實驗研究”給予了“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度評價,F技術已轉讓給有關單位,計劃申請專利,并申報部級科技成果獎。
工作
陸介儒從事地質工作四十年來,先后在《北京晚報》、《河南日報》、《中原地震科普報》、《河南地質》上發(fā)表論文和科普文章近百篇。所寫的《嵩山史話》獲河南省地質學會1980——1981年度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試析豫中北西向構造》,1987年獲得河南地質學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新疆之絕》獲《中原地震科普報》首次科普創(chuàng)作評比優(yōu)秀獎。此外,他還被聘為中原地震科普報的記者,河南省教育社、海燕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的社外編輯,并應邀在河南電視臺錄象播放“隕石”講座,近兩年,他先后五次收到英國倫敦劍橋國際名人字典編輯委員會發(fā)來的信函,征集個人簡歷,不久將會列入世界名人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