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蕓暉(1827~1900),字伯香,學者稱草堂先生。清代詩人,道光七年(1827年)生于江蘇省通州靜海鄉(xiāng),世居呂四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蕓暉舉拔貢生入北京。他看到官場士大夫庸庸碌碌,不愿做官,旋即回鄉(xiāng)。李蕓暉主要興趣是寫詩,抒發(fā)自己對社會、對人生、對景物的真情實感。晚清文學家范當世(通州人)稱贊他有“李白、杜甫之胸襟”。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2000首,編成《草堂詩》4卷(已佚)。他為人正直,不喜歡議論人家過失。親手創(chuàng)辦呂四鶴城書院,規(guī)定課程,招收漁民、鹽民子弟,普及文化,切磋文學藝術(shù),關(guān)心文藝人才的成長。光緒元年(1875年)春,呂四沿海因水患發(fā)生饑荒,李蕓暉倡導發(fā)放救濟糧,救活饑民千余人。呂四場南毗海門廳界,地勢低洼,海潮倒灌,遍地水汪,十年九災(zāi)。李蕓暉建議開通蒿枝港,并親自乘船測量,頭戴草帽與民工一同挖河,風雨不避,第二年竣工。從此,上游水暢通入海,海潮不再倒灌,莊稼連年豐收。光緒二十六年,北方義和團運動直搗清廷,京城失守。形勢突變,李蕓暉十分驚愕,日夜憂慮不安,患脾泄,一病不起,同年九月二十九日病死,追封中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