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許廷桂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30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江西金谿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簡介
許廷桂(道光十年-光緒十一年,即西元1830年-1885年 ),江西金谿人(今江西省金溪縣)。
字柱臣,號嘉謨,咸豐十年(1860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
官至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
在政期間對百姓照顧有加,減少他們的勞役,深受當地老百姓們的尊敬。
死于安逸,被當地人民所紀念,在一些史書有其資料記載。
故鄉(xiāng)江南
?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以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隋唐以來常與山明水秀、文教發(fā)達、美麗富庶聯系在一起。一般認為,廣義的江南涵蓋了長江中下游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地區(qū),也即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qū),相當于唐代江南道(除去后來分出的黔中道)的范圍;狹義的江南與宋代江南東路及兩浙路所轄范圍略同,也即浙北地區(qū)、滬全境、蘇皖長江以南部分、贛北瀕臨長江鄱陽湖的地區(qū)及贛東北;縱觀整個歷史,狹義江南的代表城市為紹興、南京,以及明清的后起之秀蘇州、杭州。
監(jiān)察御史
?
監(jiān)察御史是官名。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檢校御史為監(jiān)察御史,始設。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jiān)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權限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書·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guī)鞍偎揪V目。”
殿試進士
?
在殿試由取得“貢生”資格的應試者參加,進京入朝上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荚囦浫〉娜耸钟邢,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頭三名的都稱為“進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狀元”,又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許姓起源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fā)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fā)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zhàn)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后,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后代也稱許氏。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于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