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萃中,1902年生,河南杞縣人。1925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1年逝世。
個人生平
歷任河南省杞縣青年團、共產(chǎn)黨特別支部書記、縣農(nóng)會主席,國民黨河南省黨部農(nóng)民部部長,中共豫陜區(qū)黨委豫東特派員,河南省委委員兼秘書長。1928年12月25日,由于叛徒出賣,在開封被捕入獄?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晉豫邊區(qū)特委書記,晉冀魯豫臨時省委書記,北方大學教育行政學院主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學校教育處處長等職。建國后,任中央教育部教學指導司司長,教材編審委員會秘書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遼寧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遼寧省歷史學會會長,遼寧省人大代表,遼寧大學顧問等職。
北方大學經(jīng)歷
1946年1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創(chuàng)辦北方大學,1946年下半年,北方大學從河北邢臺遷往山西長治解放區(qū)。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擔任了校長。當時的北方大學,陸續(xù)開設有包括文教、財經(jīng)、工、農(nóng)、醫(yī)學、藝術、行政等七個學院和經(jīng)濟、歷史兩個研究室。張萃中任文教學院主任(后為李逸三,院長張宗麟)。學院設普通班、英語班和俄語班。學員最多時達400余人。從國統(tǒng)區(qū)來到北方大學任教的教授、專家、學者大都安排在該院,如王冶秋、陳興乾、丁易、王錦第、劉桂五、美籍英語教授韓丁等。聞一多先生也曾前來北方大學任教,后因途中患病未能成行。文教學院開設有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近代史、古代史、文學藝術等課程。主要目的是指導、教育學員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水平,為解放區(qū)輸送基層干部。1948年,北方大學與華北聯(lián)合大學合并。
沈陽師范學院經(jīng)歷
1957年8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從中央一級黨政機關中抽調一批黨員干部,派往大、中學校和若干科學、文化單位工作,加強對文教戰(zhàn)線的領導。各省也加派干部,加強高等學校的領導力量。
1957年7月28日,原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副院長張萃中,原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吳時韻,被派到沈陽師范學院任副院長;1957年10月29日,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干部處副處長劉漢清,來院任黨委書記;1958年4月8日,原沈陽市副市長邵凱,來院任院長。車向忱副省長辭去兼院長職務;原黨委書記吳健同志調魯迅美術?茖W校工作;黨委副書記劉平之、戴云同志分別到系里任黨總支書記。
遼寧大學經(jīng)歷
1958年7月,遼寧省委和省人委決定,沈陽師范學院大部調出與東北財經(jīng)學院、沈陽俄文?茖W校合并,成立遼寧大學。副院長張萃中任沈陽師范學院院長,學院包括劉平之等部分干部、政教系、外語系的俄語專業(yè)、教育教研室及一些系部部分教師,沈陽中學教師進修學院并入沈陽師范學院;圖畫科師生調給魯迅美術?茖W校;函授教育處調出,單獨成立遼寧函授師范學院,1962年遷安東(今丹東),改為遼寧函授學院(后撤銷,文革結束后,遼寧函授學院在沈陽復校,更名為遼寧教育學院,2002年與沈陽師范學院合并,組建為沈陽師范大學)。1962年12月24日.經(jīng)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調整組成了遼寧大學第三屆校務委員會。委員會由37名委員組成,蘇生為代理主任委員,張萃中、李光燦為副主任委員。校務委員會是學校行政工作的集體領導組織。學校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都由校長提交校務委員會討論,作出決定,由校長負責組織執(zhí)行。1979年5月10日,省委組織部批復,同意遼寧大學領導班子安排意見:陳北辰兼任黨委書記,闕森華任黨委副書記、校長,董鴻書、唐鐸任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汪遲任黨委副書記,宋則行任副校長,錢文學任黨委副書記,莊明英、鄒乃鋒任副校長,張萃中任顧問。
1981年9月17日,遼寧大學黨委委員、遼寧大學顧問張萃中同志,因病在河南省鄭州逝世,終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