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949年12月7日Tom Waits出生于加州波摩那,最大的外在特征是他那張永遠離不開煙的臉和提著酒罐的手,計程車司機的氣質(zhì)和加州中下階層小人物的身影。Waits從小酷愛Cool Jazz的薩克斯風音樂,同時他也熱愛60年代的西岸搖滾音樂,如Bing Grosby、George Gershwin的節(jié)奏藍調(diào),到The Beach Boys的沖浪搖滾和The Grateful Dead的迷幻搖滾。在這個Tom成長的時代中,對他內(nèi)在影響深遠的莫過于"垮掉的一代"的文學作家Jack Kerouac和Charles Bukowski的作品了。青少年時期,Tom在洛杉磯的午夜俱樂部打工,為客人開車門、看店門掙些生活費,這種環(huán)境令他立志總有一天他要成為門內(nèi)的表演者的意向。直到1969年他終于在洛城一家名為Troubador的俱樂部達成他的心愿,做了第一場演出。并獲得實驗搖滾樂隊Frank Zappa的經(jīng)紀人Herb Cohan的欣賞,作為Tom的經(jīng)紀人,讓他進入搖滾巨星的表演圣地Tropicana大飯店演出。這段時間TomWaits建立起廣大的樂迷基礎,遂于1972年和隸屬于華納公司旗下的重鎮(zhèn)Elektra/Asyium唱片公司簽約。1973年的處女作Closing Time問市,其中單曲"OL’55"被收入Eagles樂隊同年專輯On The Border中,評價很高,但Tom的Closing Time卻賣的其慘無比。
Tom的音樂初聽者是不會喜愛的,在他的音樂中配器與錄音是十分簡陋的。這還不算,他的歌聲更是非同小可地令人難安,一種喉痛聲啞的吟喃,像是酗酒過多或噎住一口陳年老痰般地破銅嗓子。乍聽之下是種病痛與聽覺虐待的難安,習慣后,卻成了煽情感動的難安。很Jazzy的感傷和氛圍,形成了Tom的音樂世界。煙酒不離的印象,搭配著描述卑下社會頹廢景狀的歌詞,使Tom的音樂和內(nèi)容宛如一面鏡子般的反映出洛城"最深層面人們的生活面貌,整個70年代的洛城,在Tom Waits的描述中,呈現(xiàn)出最一般性的存在。
Tom Waits在賈木許的夜的世界(night on earth)中擔任所有電影原聲的創(chuàng)作,曲目如下:
01 - tom waits - back in the good old world (gypsy) (vocal)
02 - tom waits - los angeles mood (chromium descensions)
03 - tom waits - los angeles theme (another private dick)
04 - tom waits - new york theme (hey, you can have that heartattack outside buddy)
05 - tom waits - new york mood (a new haircut and a busted lip)
06 - tom waits - baby i’m not a baby anymore (beatrice theme)
07 - tom waits - good old world (waltz)
08 - tom waits - carnival (brunello del montalcino)
09 - tom waits -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vocal)
10 - tom waits - good old world (gypsy instrumental)
11 - tom waits - paris mood (un de fromage)
12 - tom waits - dragging a dead priest
13 - tom waits - helsinki mood
14 - tom waits - carnival bob’s confession
15 - tom waits - good old world (waltz) (vocal)
16 - tom waits -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instrumental)
吸引我的視線的是唱片封面上那抽煙的癮君子,低等酒吧的雜亂不堪,深夜提著老式油燈的守夜人,黑暗的夜色,街角遠遠傳來的呢喃的歌聲……而這一切也漸漸地 成為了Tom waits的音樂色彩與條案,并且名正言順地成為他用音樂表達低等下人,在貧困線上掙扎的無產(chǎn)者的一種方式。這幾乎貫穿了Tom waits的所有音樂主題,從此,Tom waits也就在世人的眼中,變成了酒鬼,流浪漢,和低級的拉皮條者。
可以說,一個“怪”字幾 乎表達了Tom waits的音樂藝術與美學。從他那低啞的嗓音,幽默而辛酸的歌詞,到他那靈性的詞曲編配,無不時時透露出一個優(yōu)秀民謠歌手的個性特征。Tom waits粗糙的聲音其實只能捕獲一小部分聽眾,但是他的音樂對明智的人們來說具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早在70年代初期,這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歌手就 以他那深沉,粗厚的嗓音獲得了一些聽眾?磥恚N種光輝的頭銜:詩人,領導時代的歌手以及“垮掉的一代”復興者等,都是為他而準備的。
Tom waits生于1949年12月7日,他從“垮掉一代”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從邁爾u2022戴維斯(Miles Davis)等爵士樂手那里尋找音樂元素。在60年代末幾次陸陸續(xù)續(xù)的公眾露面后,Tom waits漸漸有了演唱和創(chuàng)作的決心。1973年Tom waits在Asylum公司出版了第一張專輯《Closing time》(打烊時間),該專輯融合了鄉(xiāng)村音樂與民歌元素,盡管不很成熟,但其中的兩首作品足以使他一舉成名,那就是《Marhta》(瑪莎)和 《01u201955》,分別被Tim buckley 和The eagles翻唱。這大大提高了Tom waits的作詞聲望,因為Tim buckley本身就是以作詞為著。之后Tom waits開始專注于爵士與布魯斯風格的民歌,并出版了一些奠基性質(zhì)的專輯。這個時候,Tom waits創(chuàng)作輝煌的個人“三部曲”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從1983年的古怪的節(jié)奏與布魯斯作品集《Swordfishtrombones》(箭魚長號)到 1985年的《Rain dogs》(暴雨),到1992年推出的專輯《Bone machine》(骨頭機器),Tom waits名正言順地達到了個人事業(yè)的頂峰。如果說專輯〈箭魚長號〉是Tom waits音樂藝術與創(chuàng)作才華的技術性表達的話,那么,專輯《暴雨》則是他對社會下層人士的進一步研究,完整地體現(xiàn)了Tom waits一以貫之的音樂主題: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與人類良知。
作為一個清醒的藝術家,Tom waits更關注的是那些無法表達自己的痛苦的人們,他們的靈魂,他們的墮落,他們的聲音,深深地吸引著Tom waits,當Bob dylan在舞臺上扮演正義與英雄的把戲的時候,Tom waits卻在一個粗陋的小酒館里與一群小流氓“耳鬢廝磨”,寫著他們的丑陋的故事,寫著不為人知的詩篇。專輯《Rain dogs》由19首短歌組成,Tom waits以一個社會小人物的角色入場,從冒險《Singapore》(新加坡)開始,到《Anywhere I lay my head》終結,其間記錄了一個人的命運與追求,愛情,事業(yè),對終極歸宿的渴望……“We sail tonight for Singapore/weu2019re all as mad as hatters here/Iu2019ve fallen for
a tawny moor/Took off to the land of Nod……”在西方人眼中,當時的新加坡就像開發(fā)中的西部美國一樣,充滿了無限的誘惑,并且其英勇的遠行具有古典式的悲劇色彩,當然,更為主要的是生活所 迫,就像讓我們記憶猶新的華工!Tom waits的語氣充滿了自嘲,幽默,并用一句諺語來解脫自己悲傷的心境:“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禜ang down your head》,Tom waits式的愛情故事,基調(diào)是悲傷的,而Tom waits粗厚的嗓音怎么也讓人覺得是一個放得開的男人,雖然Marie依然離不開Tom waits的不眠的睡夢。
在眾多的民謠歌手之中,Tom waits可能是最為個人化的一位了。Bob dylan把音樂當成了武器,并且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為戰(zhàn)斗的藝術”和“為藝術的戰(zhàn)斗”的古怪邏輯,Tim buckley在研究著他的詞源學,而Phil ochs在開演唱會,為積極的政治說話。我想,假如把這一切比作一個舞臺,那么,在臺上風光的正是Bob dylan之流,而黑色調(diào)的Tom waits則蹲坐在后臺與一個個小丑打情罵俏,并且發(fā)現(xiàn)他們才是真正需要音樂的一群,而不是成了口號,在面對普羅大眾呼喊的。
人物生平
20世紀70年代初,湯姆·威茲在加州圣迭戈一家叫Heritage的夜總會作門童。在這個夜總會演出的有鮑勃·迪倫、羅德·伯克利等等當時的大明星,從這個時期他開始潛心于探索自己的音樂風格。沒多久,威茲辭掉了門童的工作來到洛杉磯,并在一家叫做Troubadour的酒吧獲得了每周一晚上演出的機會,不久后Asylum Record的一紙和約遞到了他的面前。那年他21歲。 1973年,湯姆·威茲的首張專輯《Closing Time》發(fā)行。整個七十年代,威茲極其多產(chǎn):八年出版七張專輯。73年后的六張專輯為威茲建立起相當不錯的聲譽與地位。
1983年,威茲轉(zhuǎn)投Island唱片公司旗下,同年發(fā)行了專輯《劍魚長號》(Swordfishtrombones)。1985年發(fā)行《雨狗》(Raindogs),1987年發(fā)行《福蘭克的狂野時光》(Frank’s Wild Years),它們被評論家視為威茲轉(zhuǎn)變風格的標志性三部曲。
1987年,威茲用了幾乎一年時間在全國巡回演出。之后這次巡演被《滾石》雜志評為年度最佳巡演。
1992年發(fā)行的《骨頭機器》(Bone Machine)為威茲贏得了格萊美大獎。之后,威茲開始了一段新的,傳奇式的創(chuàng)作時期。受導演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之托,他和妻子凱瑟林·布蘭恩(Kathleen Brennan)為歌劇《黑騎士》(Black Rider)創(chuàng)作并制作音樂并獲得巨大成功。闖入電影和戲劇陣地的湯姆·威茲一發(fā)不可收拾。
1986年,威茲首次在電影中亮相,那是獨立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執(zhí)導,意大利演員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出演的另類電影《法外行走》(Down by Law),威茲在片中飾演一個無所事事的混混。賈木許現(xiàn)代寓言風格的冷峻苦悶敲碎了一切前因后果,而威茲頹廢木愣的表演更加深了對現(xiàn)實荒誕感的詮釋。值得一提的是,這之后,威茲和賈木許以及貝尼尼成了好朋友,后兩者的多部作品中都能看到威茲的身影。
同樣是在賈木許導演的《咖啡和香煙》中,威茲和伊基·波普(IGGY POP)展開了一場“無聊”的對戲!拔已莸慕巧偸峭粋類型,”威茲對記者說,“很多演員不愿這樣,他們不愿總是演壞蛋、警察或皮條客。但我不是個真正的演員,我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