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韓一良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明朝
籍貫:澄城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個人簡介
韓一良,澄城人。明朝政治人物。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官戶科給事中。
崇禎元年十一月,韓一良上《勸廉懲貪疏》說官場貪污之風甚盛。大學士劉鴻訓卻認為疏中“有交際”、“有納賄”兩事不實。
崇禎帝說:“朕閱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鯁可嘉,當破格擢用,可加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苯又铐n一良在五日內把“納賄”事解釋清楚。
五日后,韓一良參劾周應秋、閻鳴泰、張翼初等“受贈金五百”。崇禎問五百金為何人所贈,韓不肯回答。被革職為民。
人生經(jīng)歷
他首重稼穡,作有《勸農歌》,同時興辦學校,修孔子祠,推行教化。有詩贊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來無此官。”當時魏忠賢氣焰正盛,全國為其建生祠。河南巡撫郭宗光、巡案鮑奇謀建立戴德祠、安德祠,為官者無不爭獻銀兩,以求魏忠賢一顧。他獨置若罔聞,即使差人催討,亦不予,因此盡管政績卓著,也一連七年不得升遷。直到崇禎元年,魏忠賢敗露,才以清官第一,擢為戶部給事中。他一到戶部,即上疏《整飭文官愛錢》。崇禎朱由檢因對內鎮(zhèn)骶李自成起義,對外抵御清軍進攻,正愁軍費無著,遂用他為僉都御史,處治貪污,追邀贓款。崇禎左右親信,多與貪污有關連,故意要他當場指出貪污的人與事,他一時奏對失措,觸怒由檢,再上本陳述,更遭嚴厲責斥。革職后,悄然離京返里,于灰條坪鑿土窯居之,作《遁窟說》以明心志。此后雖起用之議數(shù)起而終不用!〕绲澰晔辉拢n一良上《勸廉懲貪疏》說官場貪污之風甚盛。大學士劉鴻訓卻認為疏中“有交際”、“有納賄”兩事不實。崇禎帝說:“朕閱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鯁可嘉,當破格擢用,可加右僉都御史、吏部尚書!苯又铐n一良在五日內把“納賄”事解釋清楚。五日后,韓一良參劾周應秋、閻鳴泰、張翼初等“受贈金五百”。崇禎問五百金為何人所贈,韓不肯回答。被革職為民
反腐先鋒
韓一良是戶科給事中,反腐敗的事本來不歸他管。崇禎說要把大明的官做好,一定要做到“武將不惜命,文官不愛錢”。韓一良聽了,心里覺得皇上過于天真,不了解大明官場的潛規(guī)則。不是大明的官太愛錢了,而是因為做了大明的官之后,如果不愛錢,他就無法在大明官場生存下去。韓一良給崇禎算了一筆細賬:每個官位都是明碼標價的。一個總督巡撫的職位,要五六千兩銀子;一個道臺知府的美缺,要二三千兩銀子;而下面州縣衙門的大小官位,也都各有定價;甚至于舉人監(jiān)生等,也要賄賂成交。還有京官中的科道館選,都是要一手交錢,一手交(官)帽的。韓一良還以自己兩個月內推掉五百兩官場交際費為例,說明腐敗已經(jīng)到了如何觸目驚心的地步。誰是腐敗分子?崇禎看了這道奏疏,就像看到了另外一個真實的大明帝國。崇禎咬牙切齒,必須要提拔韓一良,讓他成為大明官場的反腐急先鋒,韓一良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韓一良明白,皇上這是叫他沖鋒陷陣,但是他真的沒準備好。要他拿起斧頭,拼上身家性命為大明殺出一條血路來,他是沒這個勇氣的。因為這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崇禎問,誰是腐敗分子?韓一良找了個借口:皇上啊,我的奏疏上已經(jīng)寫了“風聞”一詞,誰是腐敗分子我真不知道。崇禎恨自己有眼無珠。崇禎把韓一良的奏疏拿出來反復地看。盡管過去了十多天,韓一良的奏疏依然閃耀著質樸、激情、正義以及催人淚下的光芒。這份奏疏將注定把韓一良送到御史的位置上?蔀槭裁垂蛟谘矍暗捻n一良如此沒有御史氣質呢?崇禎一聲嘆息崇禎一聲嘆息。也就在這聲嘆息背后,崇禎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他看到韓一良的奏疏上有這樣一段話:臣素不愛錢,而錢自至。據(jù)臣兩月內,辭卻書帕已五百余金。以臣絕無交際之人,而有此金,他可知矣。誰給你五百余金?腐敗分子不是呼之欲出了嗎?為什么你還遮遮掩掩,不肯說出腐敗分子姓甚名誰?崇禎步步追問,韓一良閃爍其詞。但是崇禎的好奇心越來越重,御史韓一良已經(jīng)是答非所問,汗流浹背了。崇禎對大臣們說我崇禎說話算數(shù),今天凡是過去有過貪腐行為者,只要能主動站出來認個錯,那就既往不咎!制度是靠不住的,因為制度要靠良心去執(zhí)行。我相信你們的良心,你們是大明的精英!一陣致命的沉默。他注定看不到什么精彩動人的場景。崇禎惱羞成怒,沒有腐敗分子出來,這朝會永遠開下去吧。他想,到了明天,一切都會見分曉。奇跡果然發(fā)生了。空蕩蕩的大殿上跪著一個大明的腐敗分子。這是第一個以自首形式出現(xiàn)的腐敗分子。崇禎幾乎要感謝這個主動選擇自首的腐敗分子了。他將信守諾言,決不追究該人的任何責任。崇禎上前,親自將這個虔誠的懺悔者扶起。這個虔誠的懺悔者將臉埋地,死活不肯起來。崇禎心下一動,他閉上眼睛,狠命地將那張臉搬起———果然是韓一良!與精神潔癖患者崇禎相比,韓一良缺乏一種決絕的勇氣和天真的激情。他注定要離開這個骯臟的政壇,從哪里來,回哪里去。而崇禎也注定將獨自起舞。(崇禎反腐的一地雞毛)
韓姓起源
韓姓起源有四:
1、韓姓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后裔,據(jù)《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兄弟鬩于墻,韓萬(即韓武子)佐曲沃武公殺晉哀侯,立下大功,被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后人以邑為姓。下傳至韓虔時,與趙、魏三家分晉,秦滅韓后,子孫以國為氏。
2、西周韓國滅亡后,國人以韓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于韓(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晉國所滅,國人念之,遂以韓為姓。
3、秦統(tǒng)一六國后,韓國子民以韓為姓。
4、出自黃帝少子昌意之子韓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