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jīng)歷
艱苦創(chuàng)業(yè)
王樸(當?shù)乜谝裟頿o)自幼家境貧寒,13歲時王樸就領(lǐng)著十歲的三弟到宣化府學皮毛手藝,弟弟學細皮行,王樸學老羊行,每天從老羊皮上鏟肉渣、泡皮、揉皮,又嗅又熏又累,吃盡苦頭。后因不忍欺辱和人打了架而被老板開除,走投無路之下,他決心到張家口自己“開業(yè)”。他租了兩間房,又求人擔保,賒了少量皮張,便獨自干了起來。
與德商合作
王樸學藝時間雖短,但他聰慧過人,所制綿羊皮襖、山羊皮褥算得上貨中上品。而且王樸還精于生意經(jīng),白天辛勤勞作,夜晚趁各地客商落店之機,攜帶成品串店推銷。王樸和他的產(chǎn)品漸漸有了名氣。當時,外國人也常來張家口做皮毛生意,其中有一位收購羊皮制品的德國人,想在當?shù)匚锷晃粌?nèi)行助手,就選中了王樸。于是王樸一邊經(jīng)營自己的企業(yè),一邊為德商收購。由于自己的皮張銷售順利,又可以從德商手里得到厚酬,經(jīng)過十幾年的苦心經(jīng)營,王樸日漸發(fā)達起來。
德和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方蓬勃興起,迅速波及到張家口,那個讓王樸收皮毛的德國商人遭此大變,驚恐萬分,于是來到王樸的皮坊請求避難。王樸冒著風險把他送到涌泉莊自己的家中隱藏起來,風頭過后,德商厚報救命之恩,幫助王樸擴建了張家口皮毛廠,正式取名“德和隆”。后來開的“德和隆”皮貨商號最終發(fā)展成為張家口、北京、天津最大的商號之一,在王樸四個兄弟共同經(jīng)營下,他們在天津擁有了三家合資企業(yè)和龐大的進出口貿(mào)易,他們和晉商一樣,在天津開了銀號
憚成洋行
王樸頭腦靈活,很有膽識,他擴建張家口皮毛廠后,還把英資“仁記洋行”的頭銜私加在廠牌“德和隆”三字之上,借以抬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與身份,以后又換為德商“憚成洋行”的頭銜。這一招果然有效,一些工商廠家立刻高看王樸,爭相與他往來。
王樸明白,經(jīng)營皮毛生意,如果不打通出口渠道,僅在內(nèi)地搞加工、當掮客,終難獲大利。只有以皮都為基地,總攬貨源,徑直出口,才能獲取大的利潤。而北方出口商埠首數(shù)天津,于是王樸把四弟王槐推薦給德商到天津歷練。王槐在天津,除了為德商代購皮毛外,還從德商手里獲得一筆巨額無息貸款,自收自銷起來。
廣開分店
隨著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張家口德和隆的年收購量很難滿足需要。王樸很快又在宣化辦起分號,后來,又向大同、歸化城、包頭、卓資城、大青溝等地派出大批常駐人員,隨時向他通報行情,就地收購在城鄉(xiāng)廣開店鋪。這樣,王樸就在內(nèi)蒙古、壩上、京綏沿線建立起星羅棋布的信息網(wǎng)、收購點,消息靈通,行動迅速,自成體系,一般廠家望塵莫及。大量皮毛產(chǎn)品通過火車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天津,滾滾而來的利潤則被匯向內(nèi)地。
大置房產(chǎn)
同時,王樸兄弟用在北京、天津、張家口、蔚縣城開辦皮貨店、百貨店、綢緞鋪、面鋪、鞋帽鋪、鹽坊、銀號的錢,開始大量購置房地產(chǎn),經(jīng)營糧食,事業(yè)日漸興旺,財力日趨雄厚,終于成為富甲一方的巨賈。王樸在蔚縣老家涌泉莊、閻家寨、南留莊、北方城等村鎮(zhèn)購買土地達三千余畝,在張家口壩上大青溝購地一萬多畝。王樸涌泉莊的莊園占地60多畝、14個院落、220多間房舍,在閻家寨有房180余間,在張家口、宣化有房100余間,在蔚縣城有房產(chǎn)40余處、500余間,另在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大青溝的房產(chǎn)無計其數(shù)…… (如今在蔚縣涌泉莊仍可見當年之房產(chǎn),涌泉莊鄉(xiāng)政府就是王樸的房產(chǎn))
教授
王瑞昌,字乃徵,號米灣。 先后獲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教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史、儒學、通識教育及德育等。 著有《陳確評傳》,譯有《自由與傳統(tǒng):柏克政治文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