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蔣良騏
性別:男
出生年月:1723年
國籍:中國
朝代:清朝
籍貫:廣西全州升鄉(xiāng)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簡介
蔣良騏(公元1723—1790年),清朝著名史學家,字干之,一字贏川(一說漯川)。嘉慶《全州志》載他“才思宏富,倚馬千言,為兩粵文人之冠”,為清代重要史書《東華錄》之纂修者。為與光緒年間王先謙的《東華錄》續(xù)錄區(qū)別,史家亦稱“蔣氏《東華錄》”或《蔣東華》。
祖父蔣肇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父蔣林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進士,曾任過長蘆鹽運使,良騏是其次子。蔣良騏早年師從陳黃中。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辛未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纂。乾隆三十年十月重開國史館于東華門內,任纂修官,開始抄寫《東華錄》。官至通政使。生前兩袖清風,死后葬于才灣鎮(zhèn)紗帽嶺,由女婿蔣錫璃捐葬。著有《東華錄》。
著作
《東華錄》為編年體史事長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政府重開國史館,蔣良騏任纂修,根據(jù)《清實錄》和其他文獻,摘抄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六朝(五帝)史料,成書32卷。因國史館設在東華門內,故稱《東華錄》。蔣良騏所據(jù)的《清實錄》后來經清廷多次修改刪除,而《東華錄》所輯往往有為傳本《清實錄》所未載之史料,內容也有剪裁,因此,《東華錄》更富有史料價值。1980年,中華書局曾將《東華錄》再版。
對于《東華錄》作者姓名及作者籍貫,頗具權威的《辭海》“東華錄”條說作者是蔣良驥。《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也說《東華錄》作者為蔣良驥,說他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1789年,并說他是江西升鄉(xiāng)(今江西寧岡北)人。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閻崇年先生1981年在《廣西歷史人物u2022蔣良騏傳》中,雖然肯定《東華錄》作者為蔣良騏,卻說他出生在詩書之鄉(xiāng)的升鄉(xiāng)石岡(今全州永歲鄉(xiāng)石岡村)。筆者幾經實地調查考證,認為《東華錄》作者應該是蔣良騏,祖籍全州石岡,出生地則在全州縣才灣鎮(zhèn)才灣下村。
家族
蔣良騏的叔祖蔣肇,字明五,又字石塘,康熙癸未(1703年)進士,進翰林院授檢討。甲午(1714年)升侍講,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后升為學士。
但他性格耿介,好酒,酒后失言,“曾醉罵權貴人比于圈牢中物”,即把權貴比作豬狗;酒后又以言語得罪同僚朋友,雖然酒醒時曾作《止酒詩》以自警,但言出禍隨,終以醉言惹禍丟官。后來,李紱任廣西巡撫,請他擔任宣城書院(地址在桂林)院長,執(zhí)教兩年,雍正丙午(1726年)榜發(fā),有23人中舉或中進士。
良騏的父親蔣林(1694~1747年),字元楚,一字介庵,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22歲進康熙皇帝早年讀書處——南書房當值,但他官運不佳,在南書房10年沒有得到提拔。雍正期間,先調戶部云南司郎中,后來到福建延平、邵武,浙江杭州、嚴州、金華任知府。乾隆元年升為長蘆鹽運使。
這長蘆鹽區(qū)是全國的主要產鹽區(qū)。作為鹽區(qū)最高的行政長官雖然是個從三品,卻是一塊人人爭之唯恐不得的“肥缺”。但蔣林上任后卻削去繁雜冗員,斥去陳設,一切開支從簡。當時有所謂的“公使錢”,每年花費數(shù)萬緡(制錢千文為一緡),蔣林自己則一年的辦公費用還不到百緡,下屬也不得獨為奢取。他在任僅四年,即以母親年老為由,請求辭職回鄉(xiāng),時年46歲。乾隆皇帝大為驚訝,對近臣說:“世乃有不愿久為長蘆運使者耶?”
蔣林的長子良翊,乾隆十二年(1747年)與良騏同時中舉,十九年成進士,任萬全縣令七年,他勤于政事,史載“席不暇暖”。
蔣姓起源
一般來說,蔣姓起源有三種。
一、出自姬姓,周公旦第四子佰齡被封於蔣國,后來被楚國滅,子孫其后以國名為姓。這種說法多為人所接受。
二、出自子姓,為商朝皇室后裔,因封於蔣而得姓。
三、自外族的漢化改名姓。例如滿清八旗蔣佳氏改為蔣姓,契丹后裔改姓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