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原名白丕顯,明·泉州人,祖籍河南新鄭,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后代。
白本頭原是鄭和船隊的船員,隨鄭和下西洋到菲律賓蘇祿群島賀洛島,死于賀洛島,當?shù)胤Q為本頭公。從此以后,閩南一帶又有人繼續(xù)前來蘇祿群島定居,他們都替本頭公守墓,并把本頭公當作菲律賓華僑的先驅。菲律賓政府所編纂的蘇祿史中也有本公頭的記載。
白本頭之死,有兩種說法:
⑴ 黃藏孫《蘇洛華僑概況》說,白本頭隨鄭和到蘇祿登陸后,因與當?shù)啬α_族婦女相愛而留在蘇洛,成為該島的第一個華僑。在白本頭墓旁,還躺著一位穆斯林酋長,相傳他生前是本公頭的好朋友,兩人后來依華人傳統(tǒng),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他臨終前給族人留下遺囑,死后就把他葬在本公頭的墓旁。
⑵ 劉芝田《中菲關系史》說,白本頭隨鄭和艦隊到賀洛島后,登陸到深山幽谷去探險,不幸中瘴氣或被毒蛇咬傷,踉蹌步返。將及泊舟處,悠然仙逝,鄭和將他的尸體葬在賀洛島。
本頭公廟和本頭公墓在菲律賓蘇祿巴籠山麓。每年四時八節(jié),蘇祿400多座大小島嶼上的華人和當?shù)厝司蜁䦶乃拿姘朔今{舟而來祭拜,奉為神靈。
本頭公廟全部系木構建筑,面積近千平方,山門高逾7米,由4根巨柱托起。山門有對聯(lián),僅存上半部分四字:“震古爍今……;推仁錫!!北绢^公廟在1974年政府軍與當?shù)啬滤沽譀_突中毀于兵火,僅留下框架。本頭公神像是用整塊木雕成的半身座像,據(jù)說是當?shù)厝A僑從戰(zhàn)火中搶救出來的。神像高1.6米,發(fā)型系明代的,戰(zhàn)袍也是明代的黃色官朝服,一看便知為朝廷所賜。
本頭公墓在本頭公廟附近。現(xiàn)存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柯祉、蔡添立的碑,正面刻“正位”兩字,背面刻“后土”。
本頭公墓原有碑銘二方,一方為漢文,一方為英文,F(xiàn)僅存英文碑銘,譯文如下:
“本頭公,吾蘇祿華人之先祖也。公本名曰白本頭,升天后被奉若仙君或神靈。本頭公生前為中國最偉大之航海家鄭和麾下一名軍士,公駕舟南渡至蘇祿。三寶公曾創(chuàng)下七下西洋之記錄,此中尚包括印度洋。三寶公首次下西洋為六月十五日也,這一天遂被后人定為中國之航海日,以紀念鄭和之功績。 當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本頭公與其寶船主帥三寶公一起,出海向南航行。船隊抵達蘇祿島,本頭公于島上居住數(shù)年,當其仙逝后,便被埋葬于此。 ”
此碑銘簡單,沒有交代本頭公的生卒年月及其祖籍地,也沒有立碑時間。碑文說鄭和下西洋六月十五日定為中國航海日,立碑時間當在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