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教育家
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學習。大學畢業(yè)后應聘擔任平定中學堂監(jiān)督、校長等職。辛亥革命后,出任國會眾議院議員,袁世凱竊權(quán)后,國會解散,受命轉(zhuǎn)赴新疆任阿爾泰財政局長。1916年,回京復任眾議院議員。1917年,響應孫中山號召,南下廣州參加護法運動。1922年,任法制局執(zhí)辦、修訂法律館副總裁,并被聘為大總統(tǒng)顧問、財政部顧問。1929年,被聘為天津市政府顧問兼自新院院長和土地處處長。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振興家鄉(xiāng)教育,曾任縣立女子簡易師范學校校長和平定中學校教務主任(《陽泉市志》有傳)。
《聊齋志異》人物
原文
淮上貢生周夭儀,年五旬,止一子,名克昌,愛昵之.至十三四歲,豐姿益秀;而性不喜讀,輒逃塾,從群兒戲,恒終日不返。周亦聽之。
一日,既暮不歸,始尋之,殊竟烏有。夫妻號■,幾不欲生。
年余,昌忽自至,言:“為道士迷去,幸不見害。值其他出,得逃歸!
周喜極,亦不追問。及教以讀,慧悟倍于曩疇.逾年,文思大進,既入郡庠試,遂知名。世族爭婚,昌頗不愿。趙進士女有姿,周強為娶之。既入門,夫妻調(diào)笑甚歡;而昌恒獨宿,若無所私。逾年,秋戰(zhàn)而捷.周益慰。
然年浙暮,日望抱孫,故常隱諷昌.昌漠若不解。母不能忍,朝夕多絮語。昌變色,出曰:“我久欲亡去,所不遽舍者,顧復之情耳.實不能探討房帷,以慰所望。請仍去,彼順志者且復來矣!弊芬分雅,衣冠如蛻.大駭,疑昌已死,是必其鬼也。悲嘆而已。
次日,昌忽仆馬而至,舉家惶駭。近詰之,亦言:為惡人掠賣于富商之家;商無子,子焉。得昌后,忽生一子。昌思家,遂送之歸。問所學,則頑鈍如昔。乃如此為真昌;其入泮、鄉(xiāng)捷者,鬼之假也.然竊喜其事未泄,即使襲孝廉之名.入房,婦甚狎熟;而昌■然有怍色,似新婚。甫周年,生子矣。
異史氏曰:“古言庸福人,必鼻口眉目之間具有少庸,而后福隨之;其精光陸離者,鬼所棄也。庸之所在,桂籍可以1067不入闈而通,佳麗可以不親迎而致;而況少有憑借,益之以鉆窺者乎!”
據(jù)《聊齋志異》二十四卷抄本
注釋
淮上,淮水之濱。
愛昵:謂溺愛。
逃塾:逃學櫻桔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