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櫻桃軒集》自序云:“予九歲失怙,于先慈口授《羲經(jīng)本義》,家有藏書,予私心竊好之,十二已有篇什流傳矣。于壬寅、癸卯間著有《破碎錄》、《始愁吟》、《越客吟》三卷,后又續(xù)增《哀江小草》、《庚寅草》、《后申吟》、《夢草》、《慨余草》、《燕游草》及《竹西雜錄》計十篇,合以為《櫻桃軒集》,皆以古律述之。尚有《銅侯新書》、《江天一覽》、《吳門古冢記》、《風(fēng)檐剩語》四卷附焉。甲辰歲阮亭夫子謀刻未果!
從這段自序中,可以看出崔華平素著述甚多,與其師漁洋山人王士禛過往甚密,既是師生,亦屬詩友。
崔華自中舉后,即北上會試,途經(jīng)姑蘇滸墅關(guān),深有所感,詠詩一首云:
霜兼月色漾河湄,曉起頻將玉笛吹。
同立橋邊忘別緒,獨行關(guān)外解相思。
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
此路三千今日始,薊門何必勝于茲。
這首七律,崔華的同鄉(xiāng)、同窗凌思彥在其著述中登載,并收入《漁洋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等書。
相關(guān)故事
王漁洋在他的《池北偶談》中特別提到:“予門人不凋,乃太倉之直塘人也,家貧工詩,性孤潔寡合,畫翎毛花卉甚工,尤工詩律,旁及天文地理,經(jīng)史律歷,清迥自異。予在廣陵《論詩絕句》四十首,舉此二句:u2018溪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紅似去年時u2019;u2018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u2019”
王士禛論詩主張“神韻說”,不論寫景抒情,都力求含蓄,詩意含在景物之中,感情由境來透露,表現(xiàn)一種清淡閑遠的風(fēng)韻。崔華能以極平淡、極自然的句子,抒發(fā)離情別緒,理所當(dāng)然得到王漁洋的稱賞。漁洋山人因此寫下了:“江南腸斷何人會,只有崔郎七字詩!
王漁洋又云:“予少年之時,喜和李清照《潄玉詞》云:u2018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u2019予極愛崔華u2018黃葉u2019詩句,劉(甬戈)公呼予u2018王桐花u2019!编u程村云:“今崔黃葉合作王桐花門生耳。”由此吳中稱其為“崔黃葉”,詩壇皆呼“崔黃葉”,崔華亦名重于時。當(dāng)時他的故居所在地直塘,也一度別稱為“黃葉村”。
著名大詩人吳梅村對崔華佳句亦贊嘆不已,稱之為“直塘一崔”,贊其佳句云:“敧墻坐清畫,薄冷出蘋間。一寺千松內(nèi),飛泉屋上行!庇衷疲骸按酥姓砗効统醯剑拱胛嗤╋L(fēng)起時。”
另《西村詩話》記載有清文學(xué)家、《四庫全書》主編紀(jì)曉嵐推重崔華的一段話。轉(zhuǎn)錄于此:“紀(jì)曉嵐少司馬,蓄一琴硯,出以示予云:此硯乃揚州張桂巖所贈。已脫落斑剝,古色黝然,右側(cè)邊下鐫u2018西崖u2019二篆,字蓋u2018懷麓堂u2019乃古物也。中鐫行書體一詩曰:如以文章論,公原勝謝劉,玉堂揮翰手,對此憶風(fēng)流。款曰:稚繩高陽,乃孫相國也。右側(cè)鐫小楷一詩云:草綠湘江叫子規(guī),茶陵青史有微詞。流傳此硯人猶惜,應(yīng)為高陽五字詩?钤唬翰坏颉#ú坏颍┠颂珎}崔華之字,華即漁洋門人,真稀世之寶也!睆倪@段記述中可以看出時人對崔華的才情的推重。
崔華自北上會試落榜之后,返途覽勝江淮,回到故鄉(xiāng),已是深秋。感慨云:“漠漠空林帶落音,飄飄黃葉已深秋”。
崔華賦閑居家,常與同好酬唱于櫻桃軒中,存志自娛。此軒建在玉樹園中,園乃其外祖父凌氏所遺,昔稱“里中十景”之一。當(dāng)時與朱彝尊一起號稱“江南三布衣”的慈溪姜宸英為《櫻桃軒集》作序云:“是集乃婁江崔君華所著,君既匯集其詩十余種,乃囑余為序,而先生之以文曰《櫻桃軒集》者,故觀察凌氏玉樹園也。園植玉蘭,橫蔭十余畝,前后有堂,堂后有櫻桃一株,與玉蘭先后盛開。玉蘭始放,香溢沁心,車馬填塞門外,鍵門以謝客,待揖客退,則坐臥軒中,岸幘而吟。今數(shù)軸之詩皆得之于軒中,故不名之u2018玉樹u2019而稱u2018櫻桃u2019。
予自壬寅歲(1662年)得交崔君于廣陵文選樓即囑予為之序,距今二載矣。君之詩若文,如其人者也。君于書無不讀,尤精于音樂律歷。其詩幽峭艷逸,出入于郊(孟郊)、愈(韓愈)、島(賈島)、賀(知章)之間。而旁通繪事,特臻其妙。挾君之才,以走四方,無不拂席而迎,而君嘗上南宮不遇,倦游江淮以北,歷覽名勝,見之于詩多矣。今猶以所居名其所集者,其非無羨于顯著,獨居而樂得其志。觀君之所以解衣磅礴而自移其情于集,能無慨乎?”
從姜宸英之序中看來,崔華北上會試未中,于是以吟詠彈奏自娛來解脫胸中抑郁。正如舉人顧夢麟(雙鳳人)所言:“樂憑空外奏,樓墻月中間!
崔華于家還為詩友張士襄題:“士襄園庭落成”。詩云:“轉(zhuǎn)一溪灣開竹扉,六逍遙館不相違。書傳酉室言多秘,帖重蘭亭本自肥。明月攜來雙玉笛,仙風(fēng)吹出五銖衣。他年去尺天街近,留取家山隱翠微!
清康熙十七年(1678),王士禛推薦崔華試博學(xué)鴻詞科為官,崔不應(yīng),改選直隸安肅知縣,亦未就。崔華曾與人言:“大丈夫功名當(dāng)以才取,如依人所薦舉,為天下人所譏!毙郧楣⒅贬,可見一斑。
崔華平素好飲酒。有某親戚,十分恨之。一日在蘇州相遇,崔大醉,遂被其親戚所害,時稱“墜水間”。卒年六十二歲,墓葬直塘故居宅前。崔華身后有一子,名隆光,其后裔常來祭祀。崔華墓前(七浦塘北岸)曾立有祠堂。王士禛有懷崔華詩云:“藉甚崔黃葉,才名二十年。身無一枝隱,詩已眾人傳。屋旁撈蝦渚,潮荒種蛤田。風(fēng)塵京落客,深愧博陵賢! 嘉定名士王恪來直塘吊崔華祠,有詩二首。其一:清句漁洋集里知,春風(fēng)直水覽遺祠。徘徊猶有吟魂在,正值桃華芳草時。其二:座滿蛛絲幾積埃,飄零斷句起余哀。年時黃葉蕭蕭里,誰向西風(fēng)酹酒來?1959年因改造直塘米廠,崔墓南移至西凌家墳,附有墓碑一塊。1968年平整農(nóng)田時毀沒。
崔華后裔崔雁冰老先生九四高齡,今健在上海,子孫都僑居美國,崔老乃文壇物望,極愛家鄉(xiāng)直塘,與楊公懷先生過往甚密,交談故里風(fēng)情,特別關(guān)心其祖先崔華事略。這次我們收有關(guān)崔華的零星史料作一介紹,以饗讀者,并請崔、楊二位先生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