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顏奇(1901-1952) 又名多年,字慶多,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zhèn)桐埔村人。幼時過繼叔父,受過良好教育。青少年時期目睹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立志投筆從戎,精忠報國。1926年畢業(yè)于廣州黃埔軍校,以后又參加國民黨廬山訓練團。1938年初,任東莞縣國民黨“社訓總隊”副總隊長,統(tǒng)率全縣地方武裝。少校軍銜。1937年,中共黨組織通過何與成做爭取顏奇的工作。不久,顏奇推薦何擔任社訓總隊政訓員,并不斷接受共產黨干部到其所屬“常備壯丁隊”任壯常隊副中隊長、班長,,逐步改變了這一地方武裝的政治素質,基本上為共產黨所掌握。同時積極支持幫助共產黨建立抗日武裝隊伍,與其并肩戰(zhàn)斗。1938年10月12日,日軍占領淡水、稔山。顏奇參加了東莞中心縣委召開的緊急會議,參與創(chuàng)建“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并與共產黨干部、縣武裝部長王作堯一起向縣長反復作工作,領到步槍40支,子彈800發(fā),及時裝備了抗日隊伍。19日即在牛屎塘、峽口、榴花塔一帶率部與日寇血戰(zhàn),打響了莞城抗日第一槍。與敵人相峙中,顏奇曾帶領40多人過江偵察敵情,伏擊敵人。在劉屋村與日寇騎兵30多人相遇,率先向敵人開火,由于敵強我弱,從竹林向河邊撤退,避免了重大傷亡。榴花塔戰(zhàn)斗失利后,武器就地埋藏,隊伍暫時撤退到香港。幾天后回來,顏奇將槍支挖出交給游擊隊,受到共產黨方面的贊揚,成為抗戰(zhàn)初期執(zhí)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范例。
1939年春國民黨當局發(fā)現顏奇與共產黨聯系密切,將其調往海豐任軍訓副總隊長,隨后又調江西“中國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碑斀坦,他仍數次給共產黨領導何鼎華寫信聯系。1946年軍校搬遷福建,他擺脫羈絆回到海豐,又轉到香港。1949年夏,偕同夫人謝秀美從香港回鄉(xiāng),曾在吊橋村顏永年家與共產黨干部藍訓才會晤。藍向其闡明當時形勢,要求他出任大隊長,他回答說:“我做共產黨的同路人就好了!彼煸诩覄辙r,興辦桐埔小學、修建吊橋陂頭及坑尾村前的溜石仔陂和龍身坣等,為家鄉(xiāng)辦了許多好事。后因歷史問題受到污蔑而自盡。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作堯為其作證予以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