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75年調入撫順市評劇團任圓號演奏員;1979年畢業(yè)于 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從事西方音樂史教 學);1986年9月曾考入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首屆助教進修班(師從 譚冰若、 葉純之、 羅傳開等教授),修畢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1988-1989隨美國音樂學家布萊納先生學習西方音樂史課一年;1992年3月,入國家教委委托博士點學校(上海音樂學院)所辦的全國首屆“骨干教師進修班”學習(師從 錢仁康教授); 并曾先后擔任沈陽音樂學院基礎部史論教研室主任(1989-1993)與圖書館副館長(1997-1999)等職。
1981年9月開始西方音樂史首輪授課(專業(yè)基礎課,1979級各系本科生);1983年開始參加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出題工作;1988年在我院首開音樂美學課程;1992年獲 沈陽音樂學院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997年開始西方音樂史專業(yè)課教學(本科 音樂學專業(yè));1998年獲遼寧省優(yōu)秀教學二等獎(并連續(xù)兩次被評為沈陽市優(yōu)秀教師);2000年所指導的學士論文被評為遼寧省大學生優(yōu)秀論文與沈陽音樂學院第二屆學術論文評比三等獎;2003年獲我院首屆教學課件一等獎;2005年所指導的碩士論文獲中國音協(xié)西方音樂學會首屆年會碩士論文評比鼓勵獎(第六名);2005年成為國家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音樂)專家講學團”成員并赴青海省三所高校舉辦音樂講座,同年,所負責的西方音樂史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成就
1981年開始科研工作,同 馬炬、 谷音、傅景瑞等老師做“東北音樂史”資料收集工作; 1990年5月參加(濟南)美國音樂研究會第一屆年會,提交論文題目為:“整體、實證、簡明——一位美國音樂學家的歷史講授方式述評”,后發(fā)表于 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 1990年獲遼寧省教委“青年科學研究基金”,完成論文“論德彪西的藝術直覺”(22000字),后攜此論文參加了(北京)全國第四屆音樂美學研討會; 1991年11月,參加東北三省器樂音樂創(chuàng)作理論研討會,提交兩篇論文題目為:1、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柏格森的直覺理論與德彪西的“藝術直覺”;2、簡析蔣本奕的交響音樂作品《狂想曲》,并分獲優(yōu)秀理論論文獎(第一名)與優(yōu)秀評論論文獎(分別發(fā)表于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第一期與2002年第二期);1994年應邀出任“遼寧省首屆音樂理論評論論文評比”評委(遼寧省文聯與音樂家協(xié)會主辦),后合作編輯《遼寧新時期音樂文集》一書; 1995年為紀念戰(zhàn)勝法西斯50周年,與沈陽電視臺合作(本人擔任主要策劃與音樂編輯),拍攝大型音樂專題片《熱血之歌》(十集,約300分鐘),同年獲遼寧廣播電視廳節(jié)目評比一等獎(大型專題類)和國家廣播電視部評比——`95星光獎三等獎;1999年7月,為紀念建國五十周年,參與編輯《遼寧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音樂卷-理論評論卷》一書;2002年6月,完成《通向理解之路——中西器樂名作賞析》一書, 遼海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參加“杭州-美國音樂研究會2004年會”,提交論文題目為:“閱讀與思考——關于新版格勞特音樂史及其歷史寫作”(與 董蓉合作),后發(fā)表于《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2004年4月,應邀參加“紀念 錢仁康先生90華誕暨學術生涯70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題目為:“史學·史實·史觀—— 錢仁康先生西方音樂研究學術撰述評介”(與董蓉合作),同時載入《紀念錢仁康先生90華誕暨學術生涯70周年學術論文集》(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4年10月,參加“(上海)2004音樂學學科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與董蓉、梁雪菲合作,提交兩篇論文題目為:1、拓展、深化與自覺意識——對我國西方音樂研究的回顧與思考;2、關于中國的西方早期音樂研究;2005年4月,參加“(北京)全國音樂藝術院校 音樂學專業(yè)研究生教學討論會,提交論文題目為:“作為走向“語言”的研究生教學”,后發(fā)表于沈陽音樂學院2005年第四期;2005年6月,策劃、組織與舉辦沈陽音樂學院劫夫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劫夫教育思想學術座談會和音樂研究所(室)成立55周年慶典活動,并在此期間,主編《音樂研究文集》(59萬字)一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