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伊萬·馬澤帕(1639-1709)——彼得大帝時代烏克蘭酋長(在位1687-1709),出身于烏克蘭哥薩克貴族家庭,父親出仕于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 最初,伊萬·馬澤帕在其父親影響下,成為波蘭國王的侍從,1659-1663成為外交官。 1663年,馬澤帕離開波蘭宮廷,回到故鄉(xiāng)烏克蘭。1665年曾在西歐接受軍事教育。 1709年,馬澤帕在北方戰(zhàn)爭中支持瑞典,據(jù)說是因為被醉酒的彼得大帝辱罵而心生不滿,也有說法認為是他因為對沙俄土地的野心而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拉攏。最后于1708年被沙俄軍隊擊敗,1709年在失望中病死。
事實上馬澤帕之所以成為烏克蘭的“蓋特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他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當時曾有人戲言:“沙皇就算不相信天使也不會懷疑馬澤帕”。事實也的確如此,當烏克蘭貴族瓦西里·柯楚白多次向彼得一世密報說馬澤帕圖謀不軌時,彼得毫不猶豫地在1707年處死了柯楚白。這個故事被普希金寫成了長詩《波爾塔瓦》
但在1709年春,最終馬澤帕與彼得一世分道揚鑣,投向了瑞典人的懷抱。馬澤帕的背叛使得彼得一世陷入狂怒。作為報復,彼得一世派兵攻下了馬澤帕的首府巴圖林,而且此后對蓋特曼政權(quán)的控制也更加嚴格,不過蓋特曼政權(quán)還是一直存在至1785年才被廢除。
蘇聯(lián)解體后,隨著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抬頭和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對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也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馬澤帕也是其中之一。烏克蘭發(fā)行的10格里夫納紙幣正面就是馬澤帕的頭像。
藝術(shù)形象
他是浪漫主義文藝家所鐘愛的人物。
在丹尼爾·笛福與伏爾泰的詩歌與著作中,他被描繪成充滿傳奇的哥薩克英雄。 他被認為領(lǐng)導了哥薩克反抗沙俄統(tǒng)治的大起義,近代以來,被看做是烏克蘭僅次于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第二英雄。
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有關(guān)于他的音樂作品。
拜倫和雷列耶夫(詩人,政治家,殉難的五位十二月黨人領(lǐng)袖之一)把他描寫成追求民族自由的英雄。
普希金則認為他是權(quán)欲熏心的卑劣小人。普希金的長詩《波爾塔瓦》里,馬澤帕和悲劇少女的家國愛恨情仇,非常感人。
軼事典故
傳說馬澤帕在波蘭宮廷通奸,被綁在一匹野馬上拖到烏克蘭,他沒有死,被哥薩克發(fā)現(xiàn),后來被推舉為蓋特曼,他很帥,烏克蘭十六歲的少女寧愿嫁給五十余歲的馬澤帕也不愿意嫁給同齡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