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關崇煌先生生于北京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關仲航是我國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九嶷派主要傳人之一。關先生自幼隨父親學琴,在父親的親自教導下,得其真?zhèn)。他勤學苦練,繼承了 九嶷派的風格,深悟九嶷派的精髓。研習古琴之余,關先生還分別師從琵琶大師 李廷松先生和著名古箏演奏家周西文先生系統(tǒng)地學習琵琶和古箏演奏。北京古琴研究會成立后,關先生1954年加入琴會,并經(jīng)常隨琴會的古琴演奏家們到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奏。
人物生平
1956年,抱著建設祖國,支援西南的理想,先生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來到貴州,成為貴州省花燈劇團的第一代成員。從北京初到貴州,盡管條件艱苦,生活不便,但先生始終保持高昂的熱情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潛心研習古琴。即使在“文革”期間,古琴被當成“破四舊”對象而暗無天日,先生夫婦也被下放到不同的邊遠鄉(xiāng)村勞動,一家人杳無音信,不能團聚的日子里,先生依然深深眷戀著古琴藝術,悉心保存父親留下的古琴書籍、資料。艱難歲月里,他一邊以其精湛的琵琶和古箏演奏技藝,隨貴州省花燈劇團的樂隊奏響在貴州的山山水水,一邊孤芳自賞,寂寞地走在父親為之奮斗一生的古琴事業(yè)道路上,同樣也將古琴藝術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yè)和追求。
退休后,關崇煌先生堅持從事古琴演奏和教學工作,培養(yǎng)了近百名學生。隨著古琴這門古老的音樂藝術逐漸被人們認識,尤其是2003年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古琴獲得了新生,廣泛被社會了解和認同。先生同樣煥發(fā)了青春,在古琴教學、演奏和琴學理論資料整理的勁頭上更是干勁十足。為了繼承和光大 九嶷派古琴藝術,他勇挑重擔,在貴陽創(chuàng)辦了九嶷琴社,收集父親關仲航先生的錄音資料,整理具有九嶷派代表性曲目的曲譜,研究和傳授古琴藝術,培養(yǎng)了眾多弟子。弟子中,既有八九歲的少年兒童,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既有中小學生,也有大學生、博士生;有音樂教師、機關干部,也有社會工作者。真正一個百花齊放的藝術大花園。先生還與貴州省僅存的另外兩為同輩琴家共同創(chuàng)辦“播州古琴會”,開展一系列古琴演奏、雅集和交流活動,積極傳播古琴藝術。
關先生一派儒雅之氣。初識先生者,見其鶴顏童色,難以相信面前竟是年已古稀的老人。初聞其琴聲,即刻被帶入寧靜致遠的境界。崇煌先生人品高尚,十分注重自身修養(yǎng)。在名家薈萃的全國古琴大會上,先生為了讓弟子獲得鍛煉的機會,放棄大會安排的演奏,讓隨同參會的弟子登臺演奏。在教學中,全國許多結識他的斫琴人,希望他向?qū)W生推薦自己所斫的琴。先生無論親疏遠近,一律堅持以琴論質(zhì)的客觀標準,不好的琴絕不礙于情面而推介給學生,不怕得罪于人。談及當年先生父親因為收藏家 王世襄喜愛而將所珍藏的現(xiàn)價值逾百萬元的古琴相贈之事時,先生顯得那么淡然。
人物評價
先生教學要求很嚴,無論從演奏的坐姿、表情、指法,到對琴曲的理解,風格的把握,音準,節(jié)奏等,都要求一一到位。他時常教育弟子,既要認真學習領會 九嶷派古琴藝術的演奏特點,又不能為門派所制約,不要有門派之見,要善于吸取各家之長,“這樣才能使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先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積極投身于古琴事業(yè),參加全國各種古琴交流活動,與當今古琴名家深入交流,以博采各家之長。聽過他演奏的專家,無不稱贊他深得 九嶷派風格嚴謹,節(jié)奏精準,注重“吟猱淖注”之特點,更兼收技法規(guī)整,蒼勁堅實,清微淡遠,意韻悠長之風格。
關崇煌先生一生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整理匯集父親傳承的古琴資料和培養(yǎng) 九嶷派古琴傳人上。他希望古琴這一古老的藝術,愈來愈更廣泛和深刻地被認識了解。為此,他用自己的心血,致力于古琴藝術的繼承和發(fā)揚,為弘揚國粹古琴罄盡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