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泗州戲小生。出身于泗州戲世家,15歲進入原蚌埠泗州戲劇團擔任司鼓,后改行小生。他善于學習老藝人之長,唱念做打皆有功夫,是原蚌埠泗州戲劇團中堅人物,退休前著力于泗州戲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泗州戲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2年,15歲的鹿士彬進入蚌埠市淮光泗州戲劇團。1952年劇團《小女婿》參加華東地方戲曲會演,鄉(xiāng)韻十足的泗州戲受到上海歌舞劇院老師的贊賞,器樂老師對樂隊首席琴師顧友香的土琵琶非常感興趣。顧老師用這把琵琶灌過唱片、拍過電影,參加過多屆戲曲展演,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lǐng)導人演出用的也是它。
在老藝人眼里,鹿士彬是個通情達理、好學上進的孩子,都愿意點撥他。丁桂君老師唱花臉很有名,會的戲多,鹿士彬經(jīng)常向他求教。1986年,丁老師患了尿毒癥,鹿士彬時常去看望他。丁老師臥病在床,也希望有人去聊聊。都是梨園同行,三句話離不開泗州戲。鹿士彬就提出請老師“傳戲”的想法,丁老師滿口應承,就把泗州戲的一些傳統(tǒng)劇目的唱詞唱段逐字逐句說唱給鹿士彬聽。鹿士彬邊聽邊記,完整地記錄了《張庭秀私訪》等一批劇目!岸±蠋熣f起戲來精神很好,”鹿老回憶,“看得出來,唱這些老戲讓老人家很高興。老人家傳的《張庭秀私訪》這部戲很少人會,但這部戲充分體現(xiàn)了泗州戲說唱的特點,道白幽默風趣,一丑一旦兩個角色就可演3個小時,是泗州戲的經(jīng)典。”
主要作品
幾十年來,他主演了一大批傳統(tǒng)劇目和現(xiàn)代劇目,對泗州戲的唱腔也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代表作品有:《小女婿》《十五貫》等。
收集資料 自覺傳承
鹿老剛進劇團學的是打鼓,鼓師在泗州戲樂隊里帶有指揮的作用,每出戲都會給鼓師一個劇本,作伴奏記場用。鹿老從工作開始就注意保存劇本、演出表、節(jié)目單等資料,所以他至今保存了不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劇本,包括霍桂霞、李寶琴等老演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演出用的手抄、油印的劇本。鹿老說,1970年泗州戲劇團解散,散失了大量寶貴資料,非?上А1976年劇團恢復的時候,排演《十五貫》還是從外地借來的劇本。到1985年,鹿士彬見周圍的老藝人年事漸高,有些相繼辭世,就萌發(fā)了收集傳統(tǒng)泗州戲資料的想法。一方面回憶自己演過的劇目,把唱詞復寫出來,一方面向老藝人求教,盡力避免老藝人離世把老戲、絕活也帶走。鹿老說,丁老師傳戲半年后就去世了,如果那時沒把一些好戲留住,像《張庭秀私訪》就可能失傳了。鹿老退休后,著手整理收集到的資料,謄寫出5萬多字的泗州戲經(jīng)典劇目唱段唱詞,并把一些劇本和有關(guān)泗州戲的紀念物捐獻給省泗州戲劇院!般糁輵蚴俏乙惠呑拥淖非,”鹿老說,“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一定要讓后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