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他是“與林則徐得交莫逆”的書畫家、詩人郭尚先的兒子。咸豐年間,郭篯齡以鄉(xiāng)貢選同知,候補(bǔ)浙江。此時(shí),太平天國軍隊(duì)攻下杭州,他逃歸莆田,從此不再做官,著書以終。有《吉雨山房遺集》。他兩次小住福州,對鼓山特有好感,接連寫了六首吟鼓山的詩,還寫了《游鼓山記》。同時(shí),他還在福州考察了家鄉(xiāng)的宋代狀元、抗元英雄陳文龍的五座尚書廟。他在歌唱合祀陳文龍和侄兒陳瓚的《二忠祠》詩中說:“勁節(jié)丹心萃一門,九原奚愧魏公孫。吾君吾侄肯相負(fù),斯母斯兒不茍存。四字千秋(“效死勿去”)真孟子,三山遍地祀忠魂(福州尚書廟祀陳文龍,香火最盛)。黃扉龍首文山并,信有江、閩兩狀元!薄£愇凝垼?———1277年),字君賁,莆田人。他是宋丞相、魏國公陳俊卿的后裔,所以詩中說:“九原奚愧魏公孫”。陳文龍是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狀元,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入閩,他以閩廣宣撫使領(lǐng)軍在閩南一帶抗擊元軍,后退守興化,兵敗,與家人被俘,元軍勸他投降,他指腹而言:“此節(jié)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后械送杭州,絕食死于岳廟。他侄兒陳瓚仍舉抗元大旗,殺死叛將林華,堅(jiān)守興化,終因不敵,城破人亡。陳文龍母親被元軍囚禁福州尼庵,不屈自盡。陳文龍生前牢記“效死勿去”的四字真言。同時(shí)代的江西吉水人、狀元文天祥(號文山,封信國公),也是著名的抗元民族英雄,兵敗不屈而死。因此詩末句說:“黃扉龍首文山并,信有江、閩兩狀元!薄「V莠F(xiàn)存陽岐尚書廟和塢尾尚書廟都是供祀陳文龍的。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告老回鄉(xiāng)時(shí),瞻仰塢尾尚書廟,深感陳文龍和文天祥都是不朽的民族英雄,于是撰寫了一副有名的對聯(lián):“節(jié)鎮(zhèn)守鄉(xiāng)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澨,與信國隆名并峙,一洲清晏仗神庥!贝耸(lián)仍在臺江塢尾尚書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