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葉媽寶(1896~1943),福建惠安縣涂寨鎮(zhèn)立新村宣妙(原名杉料)人,生于木偶戲世家。
成名史
媽寶七、八歲時,就能仿效生、旦、凈、丑等角色唱做。
13歲時,負(fù)笈泉州,拜老前輩陳僑資為師。在演《冷房會》中,他主演玉真娘子千里晉京,以13個不同的姿態(tài)和動作表演她撐傘艱難行進(jìn)的情景,當(dāng)即為泉州著名木偶戲少春掌中班所賞識,聘他為副主演,名噪泉郡。
民國3年(1914年),媽寶返鄉(xiāng)與長兄天寶合演一臺,媽寶主演,班名玉春樓。媽寶以靈活的雙掌,精湛的技藝,演出千百個形形色色的古代人物,個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他演武戲的單刀相拼、雙劍劈刺、刀槍對打、藤牌擋殺,動作甚合武打章法。如演關(guān)云長回馬拖刀,儼然當(dāng)年神威。表演嘍羅下山舞弄三叉耙,能隨鑼鼓節(jié)奏揮舞10個動作,有聲有勢。演赤膊對打,在急劇的追逐廝打中,轉(zhuǎn)瞬間一方已以閃電般的手法脫掉對手的外衣,臺下不禁連聲叫絕。演俠客夜行,飛檐走壁,神出鬼沒,動作驚險,扣人心弦。他表演文戲也有絕招,如縣官坐堂審案,能磨墨握筆,提印蓋章,尤其是隨著一聲斷喝,拿起驚堂木猛然一拍,聲勢俱厲,全場肅然。他還善于摹擬各色人物的聲音語調(diào),又能恰切地運(yùn)用本地的典故、諺語、口語。如演女丑角,只聽后臺一聲:“我來啊!”聲如破鑼。觀眾聞其聲未見其人就知道要出“魈家婆”了。旋見一老嫗涂脂抹粉,穿紅著綠,手搖薄扇,步履踉蹌出場。在說白時,拍手蹬足,搔首弄姿,丑態(tài)百出,令人作嘔!他演魈公子、大頭、阿臭時,都能突出個性,語言詼諧,動作滑稽,令觀眾捧腹。
民國27年,抗日烽火燃遍全國,也激起他的愛國熱忱。他在涂寨等地演出《東北一角》、《最后一計》等抗戰(zhàn)劇目,揭露日寇推行“三光政策”的罪行,演出東北千萬同胞家破人亡的慘狀,表現(xiàn)義勇軍、大刀隊奮勇殺敵,前仆后繼的英雄事跡,激發(fā)觀眾同仇敵愾的愛國義憤,得到好評。
擅長戲曲
文戲
他較拿手的文戲有《三氣周瑜》、《誤斬鄭恩》、《蔣干偷書》、《梅良玉思釵》、《祁巧云替死》、《審朱后》、《海瑞諫嚴(yán)嵩》、《云藝闖堂》(現(xiàn)改編為《春草闖堂》)、《嚴(yán)安割舌》、《孟麗君脫靴》、《高奎假王》、《大紅袍》、《包拯審烏盆》、《施公案》等
武戲
武戲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射雁》、《柯木寨》、《楊令公磕碑》、《瓦崗寨》、《羅通掃北》、《岳飛大戰(zhàn)朱仙鎮(zhèn)》、《八錘救駕》、《陸文龍》、《呂后殺韓》、《三門街》、《四平山劫駕》、《百歲掛帥》、《李逵劫法場》、《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單刀赴會》、《五馬破曹》、《火燒赤壁》、《官渡戰(zhàn)役》、《趙子龍單騎救主》、《粉妝樓》、《萬花樓》、《七俠五義》、《小五義》等。
出演范圍
他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惠安縣涂寨、東嶺、小岞、內(nèi)外東周、崇武、大岞、東下坑、東園、百崎、輞川等地。
民國32年8月19日,他因染霍亂病逝,終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