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艷林,女,生于1941年,為“上海面人趙”第二代傳人。北有泥人張,南有面人趙。趙闊明先生是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師,他的精品作品,創(chuàng)造了東方型的面塑藝術的典范,代表著當代中國面塑藝術的最高成就。作為趙闊明的長女,趙艷林女生從1959年起,就跟著父親學藝,在父親的精心培育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下,40多年來,她在面塑領域早已堪稱技藝精湛,功底深厚,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父親是人稱"面人趙"的趙闊明,外祖父又是近代泥塑名家潘樹華,兩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潛心鉆研,使趙艷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時空,成為民間工藝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主要事件
責無旁貸續(xù)絕藝
雖然有兩代先人的家學,從小也愛看父親捏面人,可趙艷林當年并不想學面塑。她生于1941年,父親雖有一技之長卻不能養(yǎng)活全家?谷諔(zhàn)爭年代里,面粉緊張,面塑更成"無米之炊"。一家人曾在東北苦熬8年,挨餓受凍,歷苦難、受欺辱的記憶與父親背著箱子走街串巷捏面人的形象緊連在一起。
是父親的一再勸說最終感動了小艷林。1959年,她進了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學面塑,也學國畫、書法。她每天至少要花8小時練習,有空時還隨著父親去看戲做票友,因而進步極快。
上世紀60年代起,趙艷林的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傳》、《梁祝》等就頻頻亮相各大工藝美術展覽,作為禮品送往60多個國家。她曾為70多個國家的貴賓以及陳毅等眾多老一輩革命家表演絕活。
1981年趙艷林初出國門,到美國休斯敦參加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她的現場表演引來了狂熱追捧,幾乎每捏出一個面人都引來一陣歡呼。有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人帶來了用一層層棉紙包裹的面人,說是他1931年從中國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請她修補一下。而那些壽星、漁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親的作品。
就在那一年,81歲的父親去世了,趙艷林深深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
贏得"神奇之手"的贊譽
在旅法著名畫家張充仁與中國動畫鼻祖萬籟鳴給趙艷林的題詞里,不約而同地都有"神奇之手"的贊譽。1996年,趙艷林創(chuàng)作的微雕面塑作品《古時嫦娥思人間,今日臺胞念故鄉(xiāng)》被帶到臺灣贈予蔣緯國先生;另一件微雕面塑《壽星翁》則成了張學良將軍的百歲賀壽禮。2002年在上海召開的"亞行部長會議" 上,她為中外貴賓現場表演,結果面前排起長隊,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個精美的小面人。1996年,趙艷林還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證書。
她那雙手是修長柔美的,卻也早早暴出了青筋---揉和面粉可是個力氣活兒,每次買回的面粉質量都不同,最后的強度韌度好壞全靠手拿捏。而面塑的特性就在于干了之后難以修補,兩批材料也很難協(xié)調一致。一旦開始動手制作,她就像穿了紅舞鞋一樣停不下來,尤其是那些大型作品。
面塑和孩子讓她泛著笑意
近50年來,趙艷林一直在少年宮和一些學校擔任教師和輔導員,眼下還帶著三個班。到底教過多少孩子學面塑,她數不清。一些孩子從幼兒園一直跟著她學到大學畢業(yè),從面塑開始走上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更多孩子淺嘗輒止,因為父母總覺得面塑沒用,不如去學學奧數、鋼琴或者繪畫。
她收藏著許多孩子以及他們作品的照片。面塑和孩子,是能讓她臉上泛出溫柔笑意的兩個詞語。
雖然,沒有孩子真的來繼承她的手藝和事業(yè),連她自己的兒子,盡管學了美術,也只肯做"面塑票友",因為"我總得生活呀,難道像你們一樣每個月拿那幾百元錢?"但她仍然是樂觀的,畢竟,她盡力地做著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她也知道,有那么多孩子十分喜歡面塑藝術,他們中有一部分已有很好的基礎。
"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人會因為喜歡而最終選擇這門手藝的吧……"樂觀而豁達的趙艷林說這話時,目光里透著希冀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