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淳熙七年(1180年)鄉(xiāng)薦第一,客居昆山。在太學(xué),曾寫詩送朱熹,又作詩悼趙汝愚,忤韓侂胄。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歷任海門縣主簿,漳州府學(xué)教授、廣東轉(zhuǎn)運司主管文字。因臨安書商陳起刊刻《江湖集》受株連貶官。官至溫陵通判。寶慶三年(1227年)卒。著有《臞翁詩集》2卷,收入《南宋群賢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可見其佚詩。
生平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敖陶孫鄉(xiāng)薦第一,“律賦傳海內(nèi)為式”,“鉅家名族卒虛講席競迎致”,不久“入太學(xué)”。為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曾從龍榜進士。歷任海門主簿、漳州教授、廣東轉(zhuǎn)運司、平海節(jié)度判官、溫陵僉判等。理宗即位(1125年),轉(zhuǎn)奉議郎,賜緋魚袋,主管莘州西岳廟。寶慶三年(1227年)去世,享年74歲,葬永東里東皋山。
敖陶孫原籍江西。寧宗年間(1195年),理學(xué)家朱熹被朝中當權(quán)者貶謫。因敖陶孫尊重朱熹的學(xué)問,有一次去探望他,并贈詩表達自己的心跡,不想得罪了宰相韓侂胄等人。韓侂胄四處捉拿敖陶孫,敖陶孫不得不化名走上逃亡之路,最后隱居福清東塘(今后山頂瑞亭村)。韓侂胄死后,敖陶孫恢復(fù)姓名。明洪武時(1368—1398),其后裔建敖氏宗祠(今已圯)于東塘,尊稱敖陶孫為始祖。敖氏后人有的分遷海口、龍江、音西、上鄭及江西省新喻縣等地。
傳聞
據(jù)說,敖氏在早期歷史上表現(xiàn)得比較沉寂。直到南宋寧宗時,才因敖陶孫而名滿天下。史載,敖陶孫“少倜儻有大志氣,為文援筆立就”。他“內(nèi)負摩云沖斗之氣,而外自蟠屈寢趨平夷然。長身龐眉、軒昂驚俗……知者以為質(zhì),不知者以為亢”。敖陶孫志向遠大,人格高尚,是一位“胸蟠二萬卷,筆落五千言”的人物。據(jù)記載,敖陶孫“奉親孝,拊弟有恩意。娶昆山沈氏,夫婦相敬如賓。室無妾媵,躬執(zhí)炊寡,其清苦如此,晚稍有俸錢,即出故山筑宅一區(qū),買田百畝……”晚年深居謝絕賓客,惟與同鄉(xiāng)林公遇、連江李韶、莆田劉克莊相過從。
相關(guān)資料
敖陶孫以詩聞名于世,后人對其多有研究。敖陶孫的詩作多為古體,往往放意而行,風(fēng)格雄渾深厚。如《秋日雜興》說:“陣云起西北,中原暗黃塵。豈無康時算?無路不得陳!書發(fā)亦過計,夜夜占天文。匣劍似識時,中宵啞然鳴。我亦發(fā)悲歌,沾衣涕縱橫!”他在《寄福清翅山舅陳夢寔》中說:“路岐引人不作長,野梅官柳野風(fēng)光?瓷娇此朐娧郏瑲q月不覺須眉蒼。請從丈人開肺腸,身非石人忘故鄉(xiāng)。五年江湖枕書睡,夢隨南云落翁堂……”其他如《中夜嘆》、《一日復(fù)一日》等,憂國傷時、激奮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也有一些古體詩失之粗率,或過于苦澀。近體詩偶有佳句,罕見渾成之作。
敖陶孫兼擅詩評,其《臞翁詩評》用象征手法來形象地說明魏晉唐宋詩人風(fēng)格,很受后人推許。如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fēng)流自賞”等,鑒裁精致、造語雋妙。
著作
敖陶孫著有《江湖集》、《江湖后集》、《臞翁詩集》、《臞翁詩評》等。另有《敖器之詩話》1卷(今存五則,有研究者疑為偽作)。其事跡見于《后村先生大全集》、《臞庵敖先生墓志銘》等。
評價
吾邑福清自唐宋以來,詩家輩出,敖陶孫、林希逸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敖陶孫的詩作深受清初名人、禮部尚書王士禎的贊譽,說敖陶孫雖不是江西詩派中人,而詩作深得江西之體,其詩評最為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