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一直從事活動構造和工程地震研究工作。主要從事第四紀構造運動分期特征、大地震發(fā)震構造與復發(fā)行為研究。
承擔項目
主持負責的項目是:財政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華北地區(qū)第四紀斷層活動分期特征研究”,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防御與應急救援技術研究”中的二級課題“大地震復發(fā)周期與年平均發(fā)生率的評價技術”,中國地震局“十一五”重點項目“中國地震區(qū)劃圖編制”中的二級課題“高震級檔地震年平均發(fā)生率綜合評定”等。 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次。以第1作者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震學報》、《地震地質(zhì)》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9篇,代表論著如下: 1. Zhang Shimin, Ren Junjie, Nie Gaozhong,Paragenesia of Quaternary pediments and river terraces on the north piedmont of Wutai M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4):521-530 2. 張世民,王丹丹,劉旭東等,北京南口-孫河斷裂晚第四紀古地震事件的鉆孔剖面對比與分析?,中國科學(待刊),2008 3. 張世民,任俊杰,羅明輝等,忻定盆地周緣山地的層狀地貌與第四紀階段性隆升,地震地質(zhì),2008,30(1):1-15 4.張世民,王丹丹,劉旭東等,北京南口-孫河斷裂帶北段晚第四紀活動的層序地層學研究,地震地質(zhì),2007,29(4):729-7435. 張世民,聶高眾,劉旭東等,滎經(jīng)-馬邊-鹽津逆沖構造帶斷裂運動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質(zhì),2005,27(2):221-233 四、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zhì)學會會員,《震災防御技術》編委,北京市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估專家?guī)斐蓡T。
已培養(yǎng)研究生5人,在研碩士生3人。
以第1作者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震學報》、《地震地質(zhì)》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1次。
主要學術貢獻:發(fā)現(xiàn)了斷塊山地山麓剝蝕面與河流階地的共生關系;將層序地層學理論和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經(jīng)驗引入到隱伏活斷層的探測中;基于構造地貌與深部構造的綜合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東緣上地殼的拱曲沖斷作用。
代表文章
張世民,謝富仁,黃忠賢等,龍門山地區(qū)上地殼的拱曲沖斷作用及其深部動力學機制探討,2009,第四紀研究,29(3):449-463
張世民,呂悅軍,任俊杰,華北平原強震構造帶與潛在震源區(qū)劃分,震災防御技術,2006, 1(3):234-244
張世民,劉旭東,任俊杰,劉光勛,順義地裂縫成因與順義-良鄉(xiāng)斷裂北段第四紀活動性討論,中國地震,2005,21(1):84-92
主要研究成就
近幾年主持負責的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及其前陸區(qū)晚第四紀逆沖活動的河流地貌記錄”(2013-2016);
2. 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麗江—小金河斷裂1:5萬地質(zhì)填圖”(2011-2013);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五臺山北麓斷裂晚第四紀分期活動及其與氣候變化在時間上的關系”(2009-2012);
4. 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口泉斷裂1:5萬地質(zhì)填圖”(2009-2012);
5. 財政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華北地區(qū)第四紀斷層活動分期特征研究”(2007-2010);
6.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防御與應急救援技術研究”中的二級課題“大地震復發(fā)周期與年平均發(fā)生率的評價技術”(2007-2010);
7. 中國地震局“十一五”重點項目“中國地震區(qū)劃圖編制”中的二級課題“高震級檔地震年平均發(fā)生率綜合評定”(200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