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扁蔑弟:(生卒年待考),傈僳族;扁村山寨下場人(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表村傈僳族鄉(xiāng))。著名明朝時期傈僳族扁氏鼻祖之一。
扁蔑弟是明朝嘉靖年間人,居住在扁村山寨,以山地耕作及守獵為生。
據(jù)傳說,扁蔑弟的額頭上有一粒痣,因此民間說他有三只眼。他身材魁梧,臂力過人,善弩射且智勇雙全,他快步如飛,有時在狩獵過程中憑跑步就能擒獲野獸。
扁蔑弟性情耿直,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熱心公益,曾帶領傈僳族民眾探索和修筑了通往瀘水地區(qū)各寨的道路,正因為如此,他受到全族人的尊敬和愛戴,被擁為傈僳族扁氏家族的統(tǒng)領。
當?shù)貍髡f,傈僳族原居于山寨,其中的扁氏是傈僳族中一個龐大的主體家族,主要進行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當時為爭奪土地,經(jīng)常扁氏家族與外族爭執(zhí),扁蔑弟便用巧計即將外族人驅(qū)走,又不傷人命,為傈僳族人搶得了沿江的一快生息之地,時稱“扁村”。后扁蔑弟又率領族人遷回上場、下場、松坪等地。
本書考證后認為,實際上,傈僳族原居于云龍縣中山區(qū)的山寨,主要分布在上場、下場、松坪等地。在明朝政府首開先河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由明朝的鹽課提舉司和云龍段氏土知州強行遷徙其族至沘江邊,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于江邊氣候炎熱、病疫流行,不適合習慣于高寒山區(qū)生活的傈僳族人生存,同時隨著明朝政府改土歸流運動的失敗,扁蔑弟毅然率族人返回山寨。此舉被當?shù)赝了灸J,因此未加干涉,因而扁蔑弟成為傈僳族人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扁蔑弟勞心勞力,率族人返回山寨后不久病逝,終年四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