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清朝末年,譚昌朝赴省府考拔貢,他名列全省第五,被選為雷州三縣“拔元”,故稱為“三 縣拔”。
民國初,廣東省政府選派譚昌朝和何犖去保定軍校深造。到校不久,昌朝憤于軍閥割據(jù)殘 民,說“文人不宜當(dāng)武將”而毅然返徐,自此,終生從事教育,先后在下洋、邁陳、塘西 、木棉和?悼h調(diào)風(fēng)、后降(讀寒音)等地教書達(dá)34年之久,弟子逾數(shù)千。
譚昌朝(1885年 - 1944年),廣東湛江市徐聞縣龍?zhí)伶?zhèn)木棉村人。出身貧苦,自幼立志求學(xué),十多歲時(shí),入雷州府 學(xué)習(xí)。戊戌變法后,雷陽書院改為雷陽中學(xué),譚昌朝成為陳喬森的得意門生。
清朝末年,譚昌朝赴省府考拔貢,他名列全省第五,被選為雷州三縣“拔元”,故稱為“三 縣拔”。
民國初,廣東省政府選派譚昌朝和何犖去保定軍校深造。到校不久,昌朝憤于軍閥割據(jù)殘 民,說“文人不宜當(dāng)武將”而毅然返徐,自此,終生從事教育,先后在下洋、邁陳、塘西 、木棉和?悼h調(diào)風(fēng)、后降(讀寒音)等地教書達(dá)34年之久,弟子逾數(shù)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