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郝仲青(1879年-1957年),名濯,字仲青,教育家。原籍霸縣。21歲中秀才,曾在私塾任教。1907年秋,畢業(yè)于保定高等師范學堂,后在保定崇實中學任教,經(jīng)陳兆雯(幼云)介紹,加入同盟會,創(chuàng)辦育德中學。1909年,任育德中學監(jiān)督(即校長),同時被推舉為直隸同盟會主盟人。1912年,被委任為燕(即直隸。┲Р拷M織員,順直臨時省議會議員。1913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迫離京去西安,任陜西省立一中教員。后又返回育德中學任教員。1916年,去廣州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1921年返保定,再任育德中學校長。"七·七"事變后,率師生一部先后遷校至河南郾城、西峽口,名為國立一中一分校。1945年日軍西侵,率師生步行到了西安,繼續(xù)進行教育工作?箲(zhàn)勝利后,育德中學在保定復校。北京解放后,保定本校停辦,北京市將原大中中學改為育德中學,郝仲青仍任校長。1952年,改為市立第二十二中學,繼任校長。解放后曾任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1957年9月,因病逝世。終年78歲。安葬于八寶山公墓。他從事教育工作前后達50年,桃李滿天下。受業(yè)青年約1萬余人,其中不少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