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錫熊

    張錫熊

    張錫熊,高級工程師。浙江嵊縣人。1949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電機系。歷任南京雷達研究所技術員、電信修配廠工程師、設計科科長,西安黃河機器制造廠設計所所長、副總工程師,長征機器制造廠總工程師、副廠長,西安導航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總工程師,電子工業(yè)部雷達局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三屆理事。參加了我國雷達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工作,主持了我國第一部微波雷達的設計,領導研制多種炮瞄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撰有《雷達發(fā)展的幾個問題》、《雷達抗干擾概論》、《現(xiàn)代軍事電子學的發(fā)展》等論文,著有《雷達抗干擾原理》。


    個人簡歷

      雷達1925年1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嵊 縣。   1945年——1949年 浙江大學電機系電信組學生。   1949年—1958年 浙江大學電機系電信組學生。華東軍區(qū)航空處雷達研究所,軍委通信部南京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南京雷達研究所,先后任技術員,工程師,設計科科長。   1958—1965年 國營黃河機器廠(西安),先后任設計所所長,副總工程師兼設計所所長。   1965年—1968年 國營長征機器廠(西安)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研究所(西安)副所長,副所長兼總   1968—1988年 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西安)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88年 電子工業(yè)部第20研究所技術顧問。

    生平介紹

      雷達張錫熊,雷達技術專家,中國微波雷達的主要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火控雷達的研究開發(fā)和抗干擾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工作。對發(fā)展中國雷達事業(yè),研制新一代艦用火控雷達,包括新體制、新技術的引入作出了重要貢 80年代后期致力于軍事電子發(fā)展戰(zhàn)略的軟科學研究。提出了“加速發(fā)展,重點躍升,良性循環(huán)”的戰(zhàn)略思想。   1925年出生張錫熊,于浙江嵊縣,1939年進入嵊縣中學,1942年考入寧波中學,在此求學期間,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入浙江大學電機系學習。1 949年5月杭州解年放,正值大學畢業(yè)的張錫熊滿懷對共產黨和祖國的熱愛參加了浙江第一干部學校,三個月結業(yè)后隨當時的華東軍區(qū)航空處派出的軍代表參與接管南京國民政府的國防部第六廳雷達研究所的工作。這個所謂的雷達研究所,是該第六廳將其年分別始建于1946年11月與1947年4月的“臺區(qū)”與“京區(qū)”這兩個“特種電訊器材修理所”倉促合并而成的機構,實際上仍只能承擔一些雷達修理業(yè)務。當時正值全面改造舊社會的開創(chuàng)時期,斗爭形勢很復雜,雷達又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張錫熊除了積極參加雷達研究所的接管與改造工作和參與修復遺留下來的一些雷達設備以外,還自覺地努力鉆研這門新興技術,以期能為發(fā)展新中國的雷達事業(yè)貢獻畢生力量。1950年6月,華東軍區(qū)航空處雷達研究所改隸中央軍委通信部,并改名為直屬該部的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南京),張錫熊繼續(xù)從事工作。1953年10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處原先的工作。處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立志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到底。   1952年,張錫熊攜帶自己主持修復的美式對空警戒雷達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為參戰(zhàn)部隊及時提供空情作出了貢獻。1953年張錫熊返回到在該電信技術研究所基礎上組建的南京電信修理廠(此后改名為國營720西廠),接受了海岸警戒雷達的設計任務,僅用兩年多時間就主持完成了月,國營該雷達的研制。1956年(西廠)改名為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南京雷達研究所,又名第14研究所。   1958年,為了支援內地軍事工業(yè)的建設,張錫熊奉調到西安新建的國營黃河機器廠工作,先任設計所所長,后任副總工程師兼設計所所長,參加了蘇式炮瞄雷達仿制工作。當時在如何對待仿制和自行設計的關系上存在著爭論,張錫熊主張走仿制、改進和自行設計的道路。在仿制成功的基礎上,在他精心組織和親自參與下,研制成功了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雙波段炮瞄雷達。60年代初期,為適應當時反偵察需要,對黃河機器廠仿制的地一空導彈制導站,主持了兩次重大改進。   1963年,黃河機器廠開始研制兩種岸炮控制雷達和一種岸艦導彈攻擊雷達時,張錫熊提出了系列設計的方針,并努力貫徹實。1965年年底,該項產品的研制任務及其研制人員轉到長征機施器廠),使工廠在四年多的時間內為部隊成功地提供了三種型號雷達的裝備,開啟了中國火控雷達自行設計的道路。   1965年,張錫熊奉調到國營長征機器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年,該廠并入電子工業(yè)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他也隨之改任該所的副所長,此后又兼任了總工程師職務。   張錫熊在新產品研制中,一貫主張高起點、嚴要求。1956年開始主持 研制的小高炮炮瞄雷達,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70年代初期,中國第一部晶體管化、速度再生反饋快速跟蹤雷達問世,從而使中國雷達的快速跟蹤性能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張錫熊同志重視開展預研工作,他一貫強調開發(fā)新技術必須。90年代開展了相控陣技術、動目標檢測要有堅韌不撥的精神。率捷變等研究課題年代初終于研制成功了具有特色的小角度,相控火控雷達。張錫熊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相信中國自己的科技力量,認為中國雷達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定要建立們自己的科研隊伍和研制基地,反對從國外購買大量裝備;在國內多次重大爭論中,他始終堅持這一立場,年代初期在艇載綜合火控雷而且身體力行。達系統(tǒng)的研制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上述觀點。   80年代,張錫熊與有關同志一起,提出了“低角跟蹤雷達在以及武器系統(tǒng)”和艦載固態(tài)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基本思想,并在各種會議上廣為宣傳,認為應該為日后能夠自主開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1994年年底,由所完成的低角跟蹤雷達樣機和系統(tǒng)合成試驗,顯系張錫熊等的這一獻策的一個成果。張錫熊十分注意雷達發(fā)展技術的研究。他在年代初期發(fā)表的《雷達發(fā)展的幾個問題》以及以后陸續(xù)發(fā)表的文章,都不失時機地提出過發(fā)展中國雷達技術的途徑和方向。   80年代后期,張錫熊任機械電子工業(yè)部電子科學技術研究院軍事電子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致力于軍事電子發(fā)展戰(zhàn)略的軟科學研究,并擔任國防科工委主持的《2000年中國軍事電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總體組組長。在此項研究工作中,他努力學習新的知識,拓寬專業(yè)面,在綜合分析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探討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概念。90年代開始從事“中長期軍事電子規(guī)劃綱要”的研究。   張錫熊熱心于學會工作和社會工作,先后擔任陜西省電子學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雷達專業(yè)學會主任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雷達和電子對抗顧問委員會顧問;機械電子工業(yè)部電子科技咨詢委員會委員,電子工業(yè)部科技委委員,電子工業(yè)部成果評審組成員,軍事電子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5年被中國電子學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學會會士稱號。   張錫熊在國營長征機器廠、第所任職期間,領導和主持了多種新型火控雷達的研制,包括小口徑高炮炮瞄雷達,岸艦導彈攻擊雷達,艦載綜合火控雷達系統(tǒng)等整機和課題先后獲獎的項目計有:全國科學大會獎二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電子工業(yè)部優(yōu)秀成果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七項;機械電子工業(yè)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六機部七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項。在張錫熊的支持與指導下,獲得陜西省工業(yè)科技成果一等獎的課題有“低角跟蹤技術研究”,該課題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亦處于先進水平。

    抗美援朝

      朝鮮戰(zhàn)爭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前方急需雷達。在條件非常艱苦、器材 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南京第一電信技術研究所努力搶修了一部分二次大戰(zhàn)留下的美、英、日各式雷達。對空警戒雷達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用過的雷達,貯庫多年,損壞得比較嚴重。在當時,張錫熊等從未接觸過任何一種雷達,但他們通過努力學習,查找有關器材,修復儀表,核查電路,盡心盡力,終于于1951年完成了第一部修復工作。1952年,張錫熊帶著修復的這部美制270對空警戒雷達參加第二批志愿軍援朝部隊,在聯(lián)合空軍司令部領導下,任主管雷達技術的技術組組長,駐扎安東。當時爭奪制空權的戰(zhàn)斗十分激烈,蘇式雷達受到了美軍的嚴重干擾,無法正常工作,而美式雷達因與美軍使用的雷達相同,故未受到干擾。技術組日夜值班,在備份器材十分困難、敵軍經?找u的條件下,張錫熊帶領全組頑強戰(zhàn)斗,堅持工作,及時搶修,保證了向聯(lián)司及時提供空情情報。   1953年,張錫熊從抗美援朝前線調回了南京電信修配廠。當時臺灣海峽的形勢也十分緊張,為了獲取美國和臺灣國民黨軍隊艦艇活動的情報和護航的需要,海軍急需一種對海警戒雷達,1954年決定由軍委通信部南京電信修配廠即后來的國營廠承擔任務。在廠長申仲義的帶領下,迅速組成了設計班子,由張錫熊任主管設計師。當時,中國對雷達設計毫無經驗,電子工業(yè)基礎也十分薄弱,又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國內只有二次大戰(zhàn)留下的一些美、英、日雷達備份器材。張錫熊帶領設計人員憑著對黨和祖國的忠誠,滿懷信心邊學邊干,干中創(chuàng)造條件,為解決試驗用器件,不顧酷署的侵擾而不懈地到剩余物資倉庫中搜尋。   由于設計人員、工藝人員和工人的團結合作,經過兩年多的日夜奮戰(zhàn),終于在1956年研制出第一部樣機,并利用長江水域進行首次試驗。這是中國雷達第一次外場試驗,在岸邊架設了樣機,當雷達螢光屏上出現(xiàn)飛機和試驗艦的回波時,很多同志為兩年多來辛勤結出的碩果激動不已,因為它標志著中國科技人員已有能力把中國的雷達系統(tǒng)擴展到微波波段。   1956年下半年,由當時總參通信兵部王錚主任任主任委員的雷達鑒定委員會,對中國第一部微波雷達的研制成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召開了規(guī)模很大的表彰大會。獲得鑒定通過的此種雷達,通過批量生產,迅速裝備部隊。60年代初期在殲滅臺灣國民黨的“海狼”號艦艇編隊和崇武以東海戰(zhàn)中,海岸警戒雷達及時提供了信息,對海戰(zhàn)的勝利起到了保證作用。

    研究雷達干擾

      雷達抗干擾經過抗美援朝的實踐,張錫熊體會到雷達抗干擾技術的重 要性,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產品改進和設計之中。   60年代初期,偵察機經常竄入中國領空,導彈部美國隊多次準備攔擊,均未成功。當時任國營黃河機器廠(生產地空制導站)副總工程師兼設計所所長的張錫熊,依四機部下達的要對制導雷達站采取改進措施的緊急任務,立即組織力量進行研究,偵察機裝有認為攔擊不成功的原因是偵察制導站信號調制特征的裝置,得以在偵知后迅速飛離。他據此提出了改變制導雷達信號特征的方案,將原來的天線用作隱蔽接收,另加裝一個無調制特征的發(fā)射天線。方案制定后晝夜突擊,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試驗改裝,終于使導彈飛機。此后,美國改部隊擊落了裝了機上偵察設備,張錫熊又組織研究了新的對策。在這場技術與意志的較量中,證明了中國科技人員有能力使其 證明了中國科技人員有能力使其軍用電子設備與最先進的美國技術進行抗爭。   在雷達抗干擾方面,張錫熊先后發(fā)表了多篇論文,并于1981年出版了《雷達抗干擾原理》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抗干擾方面的專著。書中系統(tǒng)地論述了雷達對抗的基本模型,干擾與抗干擾的焦點,空域和時頻域抗干擾原理,抗模擬干擾和反偵察等重要問題,并提出了從抗干擾觀點設計雷達的基本概念。   1958年,張錫熊組織中國雷達學會召開了“抗隱身和抗反輻射導彈”(簡稱兩抗)的學術討論會,并向有關領導機關提出了國開展兩抗的建議書,對促進中國兩抗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巨大貢獻

      射頻電路板抗干擾設計50年代后期,中國仿制成功了第一部炮瞄雷達COH—9A。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張錫熊積極提出改進建議,制定了自具特色的雙波段的方案,并于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這時正值抗美援越時期,中國支援的雷達受到美國“百舌鳥”反雷達導彈的攻擊,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受損。趕運去的這種雙波段雷達在越南抗美戰(zhàn)斗前線取得了成功。   6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一箭三雕”研制海防火控雷達的大膽設想:使機動式、固定式兩種岸炮控制雷達和一種對海導彈攻擊雷達,形成一個系列。當時們還缺乏自行設計這類雷達的經驗,提出這種系列化的設計思想是很有遠見的,由于在設計中嚴格要求,把住質量關,循序漸進,先集中力量攻下機動式,接著派生出固定式,最后是制導雷達。這三種雷達的裝備對鞏固中國海防發(fā)揮了重要作   60年代中期,張錫熊在擔任國營長征機器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期間,領導研制了小高炮炮瞄雷達。當時,中國陸軍擁有的高炮絕大多數(shù)是小高炮,它適合對付低空快速目標,且機動性好,但沒有雷達可配,不易發(fā)揮威力。1965年國家決定由長征機器廠自行研制小高炮雷達。在方案制定時,爭論的熱點是是否采用晶體管,是否采用單脈沖體制。張錫熊認為研制一個新產品在技術上必須有大的提高,一定要放在高的起點上,盡管要掌這些技有很大困難,但一定要上。因此他提出的基本思想是:采 用單脈沖體制以提高抗干擾能力,使電路晶體管化和采用鋁合金鑄件,以保證設備具有良好的機動性;采用指揮儀反饋技術突破快速跟蹤性能。經過大家的努力,終于在7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并投入了大批量生產,直到90年代初期該型雷達仍為軍主要裝備。   70年代,張錫熊在擔任第20研究所副所長期間,領導開展了相控技術的研究。他不畏艱險,堅持這個課題的研究,并提出了小角度相控火控雷達的基本設想。經過大家的努力和中國海軍有關主管部門的支持,終于有了成果。年完成的小角度相控實驗雷達,取得了試飛的成功,開辟了這一新體制的應用,從而把中國的火控雷達技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電子工業(yè)部第研究所在此基礎上,僅用七年時間就為中國新型導彈驅逐艦裝備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小角度相控火控雷達。   80年代初,張錫熊提出了按系統(tǒng)設計的思想,領導并主持研制的艇用綜合火控雷達系統(tǒng),是一個搜索、跟蹤和情報處理、綜合顯示的火力控制系統(tǒng)。同樣貫徹了高起點的指導思想,包括采用邊掃描邊跟蹤,數(shù)字自適應動目標顯示,基于電荷耦合器件的動目標檢測,動目標跟蹤,頻率捷變,主振式發(fā)射機,綜合顯示器,鈦網賦形天線,高速穩(wěn)定平臺和二軸穩(wěn)定等當時國際上正在發(fā)展的新體制與新技術。經過第 研究所廣大職工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其首批產品已裝備于中國海軍艦艇。由于該型火控雷達系統(tǒng)綜合處理能力高超,跟蹤目標批數(shù)多,反應時間短,抗干擾能力強,操作使用方便,大大地縮短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發(fā)展研究

      雷達相關書籍張錫熊一直非常關注雷達技術的發(fā)展,重視新課題的預研,探討加速研制中國雷達設備的方向和途徑。 1963年,他發(fā)表的“雷達技術發(fā)展的幾個問題”,論述了雷達在作用距離、精度、和抗干擾三個主要方面的潛力和方向。1983年,他在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的一次年會上作的“雷達發(fā)展的遠景”專題報告,指出了軍用雷達面臨的三大威脅電子對抗、反輻射導彈和隱身及其對策;提出了賴以實現(xiàn)的頻域擴展與空域展開技術,雷達集群、無源探測與有源探測相結合的新體制與新概念;預示未來的軍用雷達將由平板式固態(tài)有源相控陣、基于超高速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信號處理機和數(shù)據處理機、平板式綜合顯示器等四大基本模塊集成。他所說的頻域擴展技術,包括對毫米波、亞毫米波、紅外波乃至光波等高端波段的開辟與利用,以及多頻譜雷達、沖激雷達等新型體系結構的研制;而空域展開技術則包括星載、機載雷達和多基地雷達的開發(fā)。他的這些基于高科技的發(fā)展必然要在軍事對抗中發(fā)揮作用而提出的見解,被認為對于發(fā)展中國雷達技術具有指導意義。   1986年,中國國防科工委組織開展“2000年的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的軟科學研究,張錫熊被委任為“軍事電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總體組”組長。參與研究這項軟科學研究的多位專家,于1989 年完成了由原電子工業(yè)部王士光副部長任主編,張錫熊任副主編的《2000年中國軍事電子技術》。該書包括一個總報告,三個分系統(tǒng)報告,八個專題報告,六個參考報告,獲國防科工委優(yōu)秀研究報告獎。報告中預測,到2000年前后,電子科研費占整個軍事裝備科研費的比例和軍事電子采購費占整個軍事裝備采購費的比例將超過50%,指出軍事裝備正在進入電子化時代的概念;并提出“加速發(fā)展、重點躍升、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戰(zhàn)略。1990年初,時任 機械電子工業(yè)部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的童志鵬和他一起主持軍事電子技術發(fā)展預測的研究,他負責編寫“總論篇”。提出“二大變革”和“四個基本趨勢”。二大變革,一指未來戰(zhàn)爭是以電子為主導的高技術戰(zhàn)爭,二指高技術兵器時代的來臨,四個趨勢是:軍事裝備電子化,軍事裝備微電子化,軍事電子系統(tǒng)綜合化,武器裝備智能化年出版的《未來軍事電子》一書,集中反映了這些研究成。1991年,他開始負責“中國防空火控雷達反隱身綜合研究”的預研課題(反隱身是當代雷達的前沿課題),在已完成的階段性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反隱身的戰(zhàn)略,建立具有反隱身、抗干擾能力的防空體系的原則,以及若干種反隱身雷達體制方案等。上述這些軟科學研究的成果,在電子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對尋求中國軍事電子發(fā)展的方向和途徑、采取最佳對策具有指導意義。

    主要論著

      1 張錫熊,中國電子學報(試刊), 雷達發(fā)展的幾個問題 無線電技術   2 張錫熊,雷達的偵察與干擾,國外電子技術,   3 張錫熊,雷達抗干擾概論 雷達抗干擾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   4 張錫熊,未來雷達的變革, 陜西省電子振興戰(zhàn)略研究會論文   5 張錫熊,現(xiàn)代軍事電子學的發(fā)展   6 張錫熊,軍事電子戰(zhàn)略發(fā)展的幾個問題   7 張錫熊,西部電子的發(fā)展戰(zhàn)略

    張錫熊

    TAGS: 科學家 個人 學者 浙江人
    名人推薦
    • 余義勛
      余義勛,男,博士,觀賞園藝專業(y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畢業(yè)于華中農業(yè)大學林學系,獲觀賞園藝專業(yè)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yè)于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獲觀賞園藝專...
    • 鄭宏
      鄭宏 男,1964年5月出生。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 陳曉華
      陳曉華,安徽貴池人,人文地理學博士,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教授。
    • 王彩霞
      王彩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王彩霞副教授。研究領域:道路工程領域。目前主要從事路基路面結構方向的研究工作。
    • 威廉·杰克遜·胡克
      威廉·杰克遜·胡克(英語:William Jackson Hooker,1785年7月6日-1865年8月12日),出生于諾里奇,英國植物學家,曾任格拉斯哥大學的植物學教授和皇家植物園首任園長...
    • 徐巍
      徐巍,男,副教授。2007年,遴選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9年,日本北海道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無線傳感器網絡、嵌入式系統(tǒng)和智能儀器設計。 近年來,先后參與多項國家..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