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科舉人[1],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中庚戌科陸增祥榜二甲進士。授刑部廣東清吏司主事,因事被罷職歸里。咸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進犯安丘,縣城受到破壞。兵退以后,張祺恒率眾修復城垣,興辦團練,加強防守,秋季,捻軍又至,因守御嚴密,未能攻入。民國《續(xù)安邱新志》有傳。
參考文獻
《安邱新志·卷十三》頁三十三:“張祺恒,字壽臣,德經(jīng)子!
《續(xù)安邱新志·卷十七》頁九:“張祺恒,字壽臣,德經(jīng)子。道光庚戌進士,授刑部主事,緣事罷歸。咸豐辛酉春,邑遭捻匪之禍,賊退后,修復城垣,舉辦團防,籌備守具,皆祺恒總其事。及秋,賊復至,守御嚴密,賊不敢窺。眾皆以全城之功歸之。”
清朝官員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nèi)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掌鑾儀衛(wèi)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xié)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tǒng)領、內(nèi)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tǒng)、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nèi)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tǒng)領、八旗護軍統(tǒng)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tǒng)、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wèi)、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zhuǎn)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xié)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wèi)、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wèi)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y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wèi)、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jiān)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jīng)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wèi)、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wèi)、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wèi)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xié)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nèi)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jiān)司業(yè)、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jīng)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jīng)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jiān)監(jiān)判、欽天監(jiān)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wèi)、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jiān)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jīng)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nèi)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wèi)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
內(nèi)閣典籍、通政司經(jīng)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jīng)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xié)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wèi)經(jīng)歷、中書科中書、內(nèi)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jiān)博士、助教、欽天監(jiān)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jīng)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jīng)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jīng)博士、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欽天監(jiān)主薄、太醫(yī)院御醫(yī)、
太常寺協(xié)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jīng)、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jīng)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jiān)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jiān)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jiān)監(jiān)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jiān)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jiān)司晨、博士、
太醫(y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xié)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從
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二品資政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議大夫中議大夫
四品中憲大夫朝議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職郎修職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從
一品建威將軍振威將軍
二品武顯將軍武功將軍
三品武義都尉武寅都尉
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
五品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
六品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
七品武絡騎尉武絡佐騎尉
八品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進士及第
在殿試由取得“貢生”資格的應試者參加,進京入朝上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荚囦浫〉娜耸钟邢蓿蝗∪,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頭三名的都稱為“進士”?贾幸患椎谝幻慕凶觥盃钤,又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陸增祥-許其光-謝增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04名
黃統(tǒng)-何玉輔-孫衣言-慎毓林-蔣繼珠-楊慶麟-張瑞珍-王繼庭-錢鋑-何傳興
晉康-何福咸-匡汝諧-張云望-武廷珍-袁保恒-季念詒-畢應辰-俞樾-張師右
羅家勤-吳焯-吳鼎立-朱文江-丁先庚-戚士彥-劉維岳-楊映奎-岳世仁-吳臺壽
趙樹吉-李吉言-梁巍-郭桐生-陳元楷-丁紹周-鄭守誠-李嗣元-王敦敏-尹耕云
馬斌-儲德燦-程祖誥-梁駿觀-錢桂枝-葉炳華-孫成基-沈善昌-曾璧光-陶紹緒
高鑾宣-邵亨豫-周譽芬-宋金鑒-張祺恒-宋恪符-鄭植-呂耀斗-成琦-賴子猷
杜如芝-吳蘭芬-孫學駉-張大枬-馮承基-劉銳-徐桐-翟云章-杜聯(lián)-劉傳祺
王道墉-鐘琇-鄒石麟-姚詩彥-沈史云-張爾周-段啟宜-何拔秀-崇實-袁嵩齡
饒豐-寇嘉相-張瀛-李時敏-何元愷-李鼎-徐光第-衛(wèi)元燮-何開泰-徐引
李羲鈞-馮拱宸-孔繼中-黃榮庚-符鼎庸-夏獻烈-但紳-高欽中-張允熙-吉惠
吳可讀-吳鼎元-壽昌-常恩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05名
鐘昌勤-張仁法-鄒溥霖-王浚-許應骙-惲鴻儀-童秀春-張崇本-傳觀海-呼震
李文瀾-高崇基-劉毓勤-徐繼達-蔣陽麟-楊承烈-來秀-載肅-唐正恩-楊彝珍
李可琳-謙惠-喬家槐-李信芳-邵春卿-趙世緒-徐寶治-孫志銘-張亮采-劉名馨
王世遠-汪賀遷-杜義山-鄭惠常-徐步云-蔣昌期-陳謨-尹式芳-楊汝為-林述訓
張保衡-黃崇禮-楊順時-鐘佩賢-陳渭川-周必超-謝慶云-胡叔琳-黎樹楨-徐行
侯玳-尹佩玱-魯方-恒林-朱學程-秦鎮(zhèn)藩-周文昭-李人鏡-晏湘-王大輅
宋來賓-劉鐘璟-方葆珊-濮慶孫-林廷杰-靳文蔚-李兆煦-祥齡-李鏡江-徐傳冕
李文森-王炳同-陳五典-陳繼仁-薩炳阿-洪璠-李漸鴻-楊先英-龍璇-伊麟泰
裘嗣錦-逢希澄-徐宗海-郭珍-劉毓敏-王書瑞-暴大儒-高集祥-李廷楠-韋承瀛
馬佩瑤-祝壽昌-曹中枝-薩大年-敖彤臣-李際昌-蔡式鈺-王寶權-劉觀光-蓋星階
曲芝圃-黃來晨-孫汝霖-余盛藻-歐陽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