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呂兆琳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聰明,勤奮好學,順治五年(1648)鄉(xiāng)試中舉,順治十六年(1659)考取進士,被授為西鄉(xiāng)縣(今四川省內(nèi))知縣。
他為人誠實謙厚,事不張揚,在西鄉(xiāng)任上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頗有建樹,深得百姓愛戴。但他從不向朝廷和上級表露自己的功績。所以,在腐敗的清朝官場中,盡管他政績卓著,但卻默然無名,仕途維艱。
康熙初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聯(lián)合反叛朝廷,他們在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同時舉事,西南局勢岌岌可危,一觸即發(fā)。朝廷一面對其安撫,一面調(diào)兵遣將,屯防大軍云集漢中。漢中距西鄉(xiāng)縣僅三百余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糧草。就在呂兆琳親自押送軍需物資啟程之際,有賊寇聚集西鄉(xiāng)魚渡灞,而且人多勢大,蠢蠢欲動。呂兆琳欲往漢中犒軍甚急,不暇他顧,但又恐賊寇驚擾地方,禍害百姓,只好請來數(shù)千兵將,誓以保境安民。并宣慰邑民曰:“朝廷發(fā)兵,為父老誅賊耳,愿安堵無恐。挽輸之勞,吾自知之。此間兵不數(shù)千,芻糗猶可力辦,漢中所需,當不相煩也!敝钡教旌,方才一切安排就緒。然后,他星夜奔赴漢中。
到漢中后,他被留下為大軍征集糧草。在漢中月余的時間里,凡交給他所辦理的事務(wù),他都能想方設(shè)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圓滿完成。由于他辦事機敏干練,雷厲風行,深得上司賞識。就連大將軍瓦爾喀和經(jīng)略莫洛都爭相交章向朝廷舉薦其才。康熙十五年 (1676),呂兆琳擢升為監(jiān)察御史,并掌福建道。
在任監(jiān)察御史時,他執(zhí)法嚴明,公正無私,查辦了不少貪官污吏,使其名聲鵲起,受到康熙帝的陛見,當問到他的家世時,首輔具奏其父維祺公為前明南京兵部尚書,在李自成破洛陽時忠節(jié)殉難?滴踬潎@道:“此乃名臣之后,應(yīng)是好官”。
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亂平息,雖尚有余孽,但蜀中局勢卻漸次穩(wěn)定。凡進剿兵餉,皆從三秦征運。三秦雖然地沃物豐,但距西南的清剿大軍路途遙遠,運送糧草的代價得不償失?吹竭@種情況,生性耿直的呂兆琳便向朝廷諫言:“挽回天變,在恤民隱。自興兵以來,秦民苦餉久矣,今去蜀中二千余里,率數(shù)鍾而致一石,所謂千里饋糧,士有饑色也。聞蜀中米價尚平,若遣大臣和糴,德莫大焉!背⑸罡兴嗬麌瘢忝S川陜總督進川征調(diào)。但尚未成行,朝廷又奉調(diào)他為倉場御史之職。
京通倉場雖是國家重庫,但朝廷腐敗,管理混亂,有不少京官與庫吏內(nèi)外勾結(jié),假公濟私。對此朝廷業(yè)已察覺,曾派員巡視督查,但該員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不敢追查,結(jié)果被朝廷罷免。呂兆琳任職后,鐵面無私,敢于碰硬。經(jīng)過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取證,暴露了以陳大天王為首的一批倉蠹,他積極向朝廷參奏他們的罪行,結(jié)果陳大天王等貪官污吏被依法懲治,朝廷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呂兆琳的敢作敢為更為人們所敬佩。
由于呂兆琳正直無私,老成謀國,在朝中頗有聲譽。但他從不驕縱張揚,而是更加廉潔自律,恪盡職守。每于軍國大計,百姓利益,他都要直抒其見,多有披陳,而朝廷亦鑒其誠悃,凡所奏請,無不俞允,康熙帝將他倚為重臣。
就在朝廷委以他重任之時,呂兆琳突患足疾,行之不便,久治不愈,便向朝廷辭官歸里。為此,康熙皇帝和滿朝官員無不為其惜之。
呂兆琳歸里后,朝廷多次派人撫慰,地方官員也常登門拜望,他除應(yīng)酬外,主要是嚴課子孫。他有四子,長子賁恒出繼給乃兄,曾任湖廣武昌知縣;次子履恒,官至少司農(nóng);三子謙恒,任職光祿寺正卿;幼子復恒,為拔貢生。由于他言傳身教,所以子賢孫孝,家道昌盛。歸鄉(xiāng)的第五年,康熙三十年(1691)呂兆琳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文學成就
呂兆琳雖然一生從政,但在暇余常筆耕不輟,在他未為官前,便主持修編了首次的《新安呂氏家譜》。入仕后,他先后編著《西鄉(xiāng)志過錄》《西鄉(xiāng)疾呼草灸書》《南村詩草》《忠節(jié)公年譜》《鏡螢堂古文》等書,并留傳于世,他的事跡被編入《中州先哲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