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張琴(1875—1939)字嶧桐,今 鄞州區(qū)黃古林人,自號留叟,清貢生,歷任郡中各中學教職。城墻拆除后,他覺得必能在舊城城跡有史跡可尋,于是經(jīng)常來往于南門至靈橋門一帶尋找,果然不出他所料,幾次尋找,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帶有“永和”、“隆和”銘文的古磚。
張琴發(fā)現(xiàn)這些古磚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興奮之余便用心于尋找和考證,他每得到一磚,必詳盡記錄古磚大小、厚度、斷殘、磚色、制磚人、文字、紋飾、所獲地點等,并加以詳實考證,制作拓片,加以題跋,配作小詩。其好友陳屺懷、馮君木等人知道張琴有這個愛好后,勸他將這些古磚拓印,并將研究成果整理成書。
張琴不負眾望,將自已所藏銘文磚編撰匯集成的《留齋藏磚題跋》(《留齋藏磚》)前后編共計五冊。請 陳布雷、 沙孟海題寫扉頁。此書收錄張琴所得銘文磚拓片八十二張,內收 馮貞群、俞仲伊等人題跋二百十六篇,方如蘭、孫兆梅、周朗川、李訪梅等人詩作九十六首,銘一篇。此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不僅對于寧波城池的考古積累了第一手資料,而且是一部難得的地方文獻,現(xiàn)藏于天一閣 博物館。
碑石碑文
碑石
碑石樹于蓮橋街楊氏宗祠后殿。形制高二百厘米,寬八十八厘米,厚十五厘米。圭首,額題“楊氏碧川房重建祠堂記”十字。
書體與行格碑文隸書,共二十一行,滿行四十一字。書法鐵劃銀鉤,凹凸分明。
碑文
在昔有宋英神之際,吾鄞楊氏有松塢居士者,由青山遷鏡川,以生以育以教三百余年。衍及明初,族寖寖滋大,文懿、康簡、文肅三公并時崛起,躋居清要。望喬木而數(shù)故家者,楊氏寔首屈一指。正德初元,文肅公以年高退休林下,后由鏡川遷今地?掀涮脫k,長其子孫,四佰年來,群而處者三五十家,所稱為楊氏碧川房是也。
碧川為文肅公晚號,后之人即以名其房。舊有祠結宇三,建自何年,代遠時湮,欲求故寔,而遺老無后存者。
視其間,棟楹、梁桷、板檻之腐黑撓折,蓋瓦、級塼之破缺,赤白之漫漶不鮮,所在皆是。孝子慈孫每思改筑,輒以費故,而義族中止。今年春,二十七世習行名榆者,以商滬起家,里中義舉,若亭,若橋,若道路,多樂為輸將。茲以祠宇故告宗之人,愿以萬金為重新之,倡閎其第宇,以妥先靈,亦俾后之人托幽有所,甚盛事也!于是,宗之長習新約宗之人會于祠,當眾而言曰:“舊之宇日即傾欹,而占地又后狹隘。
今習榆出己資,擴其地,新其宇,其可乎?”僉曰:“若!庇盅栽唬骸坝桡瞄L于宗有年矣,耄老不能肩厥重,土木之役得有經(jīng)驗者任之,事乃有濟。習榆既出資,又將躬親其奔走之勞,汝曹其襄理之!庇謶唬骸案也涣!”僉義克諧,習榆乃乘里族之暇,相其土地,仍南向拓大址基者,后三丈,右亦二丈余,增建五楹,額之曰“文肅堂”,師清敏名房意也。置龕其中,祀文肅之父梅讀公,次及于文肅。龕之旁及左右四楹,裝置宗祏如梯之級,凡十一,安文肅以下歷祖。
其間隆閫祀者,則在偏左偏右處。加造前宸如正宇之數(shù),中辟斗通出入,四周圍以墻。墻之左購三平房,亦向南設戶,其間便往來也。其右之面東者,前搆平房亦三,合之舊有計七楹,庖廚有房,儲藏有室,勞役寢處有所。先事而預計焉,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數(shù)之十萬有奇,用人之力以工計至四千余。非萬五千金不克蕆事。規(guī)畫既定,名匠氏相材。五月某日撤舊宇,先徙祀火。其搆新之期,授人時者簡[柬]七月二十七日,先之以楹桁,繼之梁棟,終之之以榱桷斗臬,而梓人之事,備名版筑氏,鱗次其瓦后甃甓于前後左右,
而垣墉以成。殿工者,黝之堊之丹雘之。五越月就工始訖。功美輪美奐,景象一新。長至令節(jié),房之人各按行第,奉其祖與考妣就龕之左右之狀如梯者,南面而安之如初。義[儀]尊卑之分,定幽明之理,亦達繩繩繼繼,秩然其有序也。
昔有明中葉,吾家與楊氏世通姻好,讀其譜牒,先尚書東沙、文定兩公著作具在。而習榆少時又與予比屋而居者十年之久,故于其獨出巨金重建祠宇,凡所以承先啟後者,記而書之于石。
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同縣張琴 張琴印信[篆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