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
父江阿角、兄江國思,以賣藝行醫(yī)走闖江湖為生,為 拳術世家。父兄為人俠義,喜抱不平。阿仗自幼受父兄熏陶,亦曉武術之道,經(jīng)常隨父兄往來于 閩粵之間,20歲,嫁給大溪新榮村曾坑社陳財?shù)罏槠。阿仗人品清秀,能言善辯,會說閩南話、客家話和廣州話,富有組織能力。她帶頭反對婦女裹足,提倡剪短發(fā),為人平易無矯飾,樂為人排難解紛,常以治病、按摩、施藥濟人,深受人們敬仰。她目睹清朝政治腐敗,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早已萌生反抗意念。當時,各地 農(nóng)民起義蜂起,閩粵各地的“白扇會”則更加活躍。江阿仗挺身而出,為首組織“白扇會”,被推為首領。
重要事件
國民革命初期, 孫中山團結會道門參加反清斗爭。江阿仗從廣州歸來,即加緊組織 大溪、 九峰、 皇田、陳坑、新塘以及 詔安、 饒平等地會員,以大溪曾坑為暴動的根據(jù)地,以石寨為出發(fā)點,以九峰附近的陳坑(亦名澄溪)新塘村為前哨,編排隊伍,制定旗幟。其隊伍名“義勇”,上下衣皆白色,旗幟形似羽毛扇,底紅字白,上書“白扇會”三字,并立壇盟誓,以示反清決心。阿仗以其子陳水淼、侄 陳明水和詔安人 林勝、曾坑人陳通車等為“義勇”帶隊頭目。
宣統(tǒng)元年(1909),革命形勢風起云涌。阿仗認為時機成熟,于是年農(nóng)歷年底在石寨共飲血酒宣誓,宰殺牲畜祭旗,除夕前一日親率“義勇”先鋒隊伍70多人,由石寨出發(fā),經(jīng)澄溪、過龍硿,入東水門,以九峰的部屬曾憲炳、朱桂森等為內(nèi)應,組織敢死隊13人攻入縣衙,直搗大堂后花廳。時值深夜,縣令王元一倉惶從后園逃走。適遇阿仗等眾趕到,執(zhí)問是何人?王詭稱是“師爺”。起義的農(nóng)民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即使是“師爺”也不放過,一刀揮去,王急閃避,僅劃傷一眼。時天色漆黑,“義勇”不識王元一,王得以逃匿于縣衙后的陳家。不久,天色漸明,衙內(nèi)武衛(wèi)差勇相繼沖出圍攻“義勇”。雙方混戰(zhàn)良久,彼此各有死傷。阿仗的部屬曾觀被砍中頭部倒地被俘。由于當時約期失誤,詔安、饒平等處義勇后援不及。終因寡不敵眾,阿仗引隊退出九峰縣城,回歸石寨據(jù)點。
事后,王元一求得漳州府兵來援,準備血洗白扇會的重要據(jù)點新塘村。新塘人幸好及早聞風躲避,得免于難。但新塘的新樓卻付之一炬(今新樓遺址尚存),曾觀亦殉難。衙府又分兵進攻大增坑、石寨,燒殺搶掠,阿仗走避烏山。九峰的曾憲炳、朱桂森等皆逃往他鄉(xiāng)。江阿仗的暴動雖然失敗,但她的巾幗形象愈傳愈廣。不久,辛亥革命宣告成功,阿仗也從此棄甲歸田,偕夫躬耕以自存,民國28年(1939),病逝于家中,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