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派起源
戚雅仙15歲入陶葉劇團科班學戲,翌年即1943年隨科班到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為班底,在為袁雪芬同臺配戲時耳濡目染,學習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被觀眾稱為“袁派小花旦”。1947年參加剛成立的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首演劇目《香箋淚》開始以“悲旦”著稱,唱腔初步顯露自己的風格;1950年組織合作越劇團,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她根據(jù)自己的嗓音條件和擅演悲劇的特點,在繼承“袁派”的基礎上變化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造,形成獨特的特征音調和潤腔唱法,創(chuàng)立了“戚派”。
戚派特色
戚雅仙的唱腔樸實流暢,深沉含蓄。她的音域并不寬,但根據(jù)自己音色醇厚的特長,充分發(fā)揮中低音區(qū)的唱腔旋律,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捌菖伞背缓喍环,不事花哨,通俗易學、易記,常用的樂匯看上去很簡潔,但通過各種,使唱腔豐富多彩。這種鮮明的特征音調貫穿在所有唱腔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唱腔不僅擅長表現(xiàn)悲劇情緒,也能創(chuàng)造出歡快、明朗的唱腔。1950年演唱的《婚姻曲》,就表達了解放后婦女掙脫封建枷鎖獲得新生的喜悅心情。這段唱用[四工腔]的多種板式,有許多新的創(chuàng)造。如[快板]不同于其他流派,她采用快板慢唱的手法,把速度略放慢一些,曲調稍加小腔,突出字重腔輕,節(jié)奏較穩(wěn)定,在唱法上,以短促的潤腔收音,增加曲調的跳躍性,使音調富有活力。戚雅仙的甩腔也很有特點。她的甩腔留有袁派甩腔的痕跡,又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發(fā)展,即常在最后三字運用自己的特征音調和潤腔唱法組成甩腔。如《婚姻曲》中的“一生幸福斷送掉”,最后三字進行了加花擴展,“掉”字的拖腔又采用了切分節(jié)奏和斷續(xù)腔的唱法潤色。這是典型的戚派甩腔風格。
戚派唱腔的另一特點,是在平穩(wěn)的旋律中常出現(xiàn)下行小六度的跳進音調,或六度下滑音潤腔,以加強語調,渲染悲憤、哀怨、激動的情緒。尤其是[清板]起落分明,善于根據(jù)唱詞語調和人物感情在唱腔音調、節(jié)奏處理、潤腔唱法上巧妙進行多種細微變化,寓華彩于樸素,藏變化于平淡。如《血手印》中“你不問情由開口罵”這段[尺調腔·慢清板],王千金得知林招得蒙不白之冤,趕赴法場見最后一面,卻遭到林招得責罵,唱腔開始“林郎――”是一聲凄切哀怨的長“叫頭”,在樂隊襯奏一個[慢板]長過門后緩緩唱出“你不問情由破口罵”,前五字音調低沉哀傷,“破口罵”三字字位節(jié)奏拉開,“罵”字的落音尾腔以短促的下滑音裝飾,唱句收尾韻味濃厚且有力量。最后兩句形成唱段高潮,甩腔通過腔幅的擴展加花,使音調委婉曲折,起伏回蕩。
《龍鳳花燭》中的“四季衣”,也是戚派代表性唱段。這段[尺調腔·慢板]通過春、夏、秋、冬四季衣服的更換,表達出母女別離之情。春、夏、秋、冬每段8句,在唱腔整體布局上采用了啟、承、轉、合的結構,分別用[尺調腔]的[慢板]、[慢清板]、[弦下腔·慢板]和[尺調腔]的“緊伴散唱”,情真意切,感情鋪敘和結構邏輯層次分明。
戚派傳人
戚派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徐潔明、王菲菲、戚繼仙、傅幸文、金靜、王毓梅、朱藺、王杭娟、周美姣、徐燕麗、吳麗敏、余福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