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況
卜兆君,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委員會委員,副院長。主要從事濕地科學和植物生態(tài)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訪學瑞典Uppsala大學、美國Southern Illinois大學和加拿大McGill大學,從事泥炭地學合作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白山泥炭地蘚類植物有性繁殖與更新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30700055)”、“長白山泥炭蘚豐富度偏峰分布格局的植物相互作用調控機理(40971036)”和“長白山泥炭地苔蘚植物生態(tài)位分化的競爭-化感-防御權衡機制(41471043)”。共發(fā)表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New Phytologist、Oecologi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Basic & Applied Ecology、Catena、Wetlands、Journal of Bryology、Acta Oecologica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參編《吉林濕地》、《中國濕地與濕地研究》、《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方法》等5部專著,F(xiàn)兼任環(huán)保部第六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評審委員、中國植物學會苔蘚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際泥炭沼澤保護組織(IMCG )成員、國際泥炭學會(IPS)會員、國際苔蘚植物學家協(xié)會(IAB)會員、國際化感學會(IAS)會員、《Mires & Peat》(SCI源刊)和《腐殖酸》編委,《Oecologia》、《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Ecology & Evolution》、《AoB Plants》、《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中國科學》、《生態(tài)學報》、《地理科學》等20余種期刊的審稿人。
教育背景
1) 1991~1995,東北師范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本
2) 1995~1998,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yè)碩士
3) 2000~2004,東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草地研究所生態(tài)學專業(yè)博士
4) 2002~2003,瑞典Uppsala University植物生態(tài)系植物生態(tài)專業(yè)國家公派訪問學者
5) 2005.7, 復旦大學全國生態(tài)學高級講習班生態(tài)學專業(yè)學員
科研項目
在研項目
目前主要研究興趣是:在全球環(huán)境變化的背景下,研究泥炭地環(huán)境變化指示植物苔蘚的種間關系及有性繁殖環(huán)境變化響應機理。在研項目如下:
1)長白山泥炭地蘚類植物繁殖與更新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700055). 2008.1~2010.12. 主持人.
2)長白山泥炭沼澤苔蘚植物種間競爭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 ?萍紕(chuàng)新培育基金(20071012). 2008.1~2010.12. 主持人.
3)泥炭蘚在城市大氣重金屬污染生態(tài)監(jiān)測上的應用研究. 吉林省環(huán)保局(2007023).2007.9~2009.12. 主持人.
4)吉林省濕地恢復與功能開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 吉林省科技廳. 2007.12~2009.12. 參加人.
5)嚴重受損濕地的植被快速恢復新技術研究與示范. 吉林省科技廳. 2007.10~2009.12. 參加人.
完成項目
1) 長白山泥炭地苔蘚地被對模擬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 校內青年基金(20060501). 2006.1~2007.12. 主持人. 優(yōu)秀結題.
2)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態(tài)修復劑研制. 長春市科技局. 2005.11~2007.12. 參加人. 結題.
3) 受損濕地生態(tài)恢復技術示范研究. 吉林省科技廳. 2004.10~2006.12. 參加人. 結題.
4) 吉林省野生植物資源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研究.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 2005.3~2005.12. 參加人. 結題.
5) 濕地水環(huán)境與水動力過程研究.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 2004.1~2005.12. 參加人. 結題.
6) 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遙感監(jiān)測規(guī)程及應用示范研究. 2004.6~2005.6.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 參加人. 結題.
7) 東北草原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過程的自組織機理研究. 2003.1~2005.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參加人. A類結題.
8) 洪水過程與濕地演替的關系、地表干濕交替規(guī)律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0139020)專題項目. 2002.1~2005.12. 主持人. A類結題.
9) 長白山高位沼澤優(yōu)勢泥炭蘚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 校內青年科學基金(111373000). 2001.6~2005.12. 主持人. 優(yōu)秀結題.
10)松嫩平原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土地利用遙感監(jiān)測動態(tài)分析研究. 2003.12~2004.12.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 參加人. 結題.
11)泥炭沼澤大氣—植物—泥炭界面系統(tǒng)中有機碳通量與轉化過程研究. 2002.1~2004.12. 教育部重點項目. 參加人. 結題.
12)近百年來中國東北區(qū)濕地空間格局動態(tài)與全球變化. 實驗室開放基金. 2001年1月~2002年12月. 參加人. 結題.
13)吉林省典型濕地生態(tài)安全與恢復重建研究. 2000. 1~2002.12. 吉林省科委. 參加人. 結題.
14)濕地保護區(qū)研究. 黑龍江烏伊嶺林業(yè)局. 2000.8~2001.12. 參加人. 結題.
15)吉林省典型濕地生態(tài)安全與恢復重建研究. 吉林省科委. 2000.7~2002.12. 參加人. 結題.
16)吉林省濕地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護的現(xiàn)狀調查與評價. 吉林省環(huán)保局. 1999.9~2001.1. 參加人. 結題.
17)吉林省縣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展的對策研究. 吉林省科委. 1997.6~1998.8. 參加人. 結題.
社會兼職
1)中國生態(tài)學會會員;
2) 吉林省科協(xié)委員;
3) 吉林省泥炭學會會員;
4) 國際泥炭沼澤保護組織(IMCG)成員。
科研成果
1) 陳旭,卜兆君*,王升忠,李鴻凱,趙紅艷. 2009. 長白山哈泥泥炭地兩種生境苔蘚與維管植物種間聯(lián)結[J]. 草業(yè)學報,18(2):108~114.
2) 陳旭,卜兆君*,王升忠,李鴻凱,趙紅艷. 2009. 哈泥泥炭地7種苔蘚植物的生態(tài)位研究[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3):574~578.
3) 卜兆君*,陳旭,姜麗紅,李鴻凱,趙紅艷. 2009. 苔蘚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2):460~466.
4) 陳旭,卜兆君*,王升忠,李鴻凱,姜麗紅. 2008. 長白山哈泥泥炭地7種苔蘚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研究[J]. 濕地科學, 6(2):310~314.
5) 李鴻凱*, 陳旭, 王升忠,卜兆君. 2008. 小匣三角嘴蟲(Trigonopyxis arcula)殼體在哈尼泥炭地的發(fā)現(xiàn)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濕地科學,6(1):75~79.
6) 卜兆君(參編). 呂憲國(主編). 2008. 中國濕地與濕地研究[M]. 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
7) 卜兆君*. 2007. 瑞典泥炭沼澤研究、利用與保護[J].世界地理研究,16(3):99~105.
8) 卜兆君*,田迅. 2007. 人為補水對扎龍河漫灘濕地植被的影響[J].濕地科學與管理,3(4):44~49.
9) Schroder C, Thiele A, Wang S, Bu Z and Joosten H. 2007. Hani-Mire-A Percolation Mire in Northeast China[J]. Peatlands International, 2: 21~24.
10)陳旭,卜兆君*. 2007. 長白山哈泥沼澤資源現(xiàn)狀與保護建議[J]. 濕地科學與管理,3(3):62~63.
11)Bu Zhaojun, Yang Yunfei, Dai Dan & Wang Xianwei. 2006. A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Polytrichum juniperinum populations in a mire of Changbai Mountains, NE China[A].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 2 (3):180~185.
12)何春光,郎惠卿,卜兆君,鄒麗芳. 2006. 松嫩平原湖泊濕地植物群落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6(3):53~54.
13)Zhao Hongyan, Zhang Zeyou, Bu Zhaojun. 2006. Dispersion properties of humic substances made of peat as an additives into coal-water-mixture[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at In Solution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y Problem”, 259~261.
14)卜兆君,趙紅艷譯. 2006. 用工農(nóng)業(yè)廢料配制的兩種堆肥培育觀賞植物[J]. 腐植酸,26(2):42~48.
15)卜兆君,楊允菲, Håkan Rydin,郎惠卿. 2005. 貧營養(yǎng)泥炭沼澤高鞘苔草種群的更新機制[J].草業(yè)學報,14(5):124~129.
16)卜兆君,楊允菲,王升忠,王憲偉,代丹. 2005. 泥炭沼澤檜葉金發(fā)蘚種群動態(tài)的重建[J]. 應用生態(tài)學報,16(11):2221~2223.
17)Bu Zhaojun, Yang Yunfei, Rydin H and Lang Huiqing. 2005. Age structure of modules of the clonal peatland sedge Carex middendorffii[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5 (3) :267~272.
18)孫強,卜兆君,王升忠,孟祥君. 哈泥貧營養(yǎng)泥炭沼澤毛壁泥炭蘚種群密度制約初探[J]. 濕地科學,2005,3(2):116~120.
19)卜兆君,王升忠,謝宗航. 泥炭沼澤學若干基本概念的再認識[J]. 2005.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37(2):90~95.
20)卜兆君,楊允菲,代丹,王憲偉. 2005. 長白山地泥炭沼澤檜葉金發(fā)蘚種群年齡結構與生長分析[J]. 應用生態(tài)學報,16(1):44~48.
21)田迅,卜兆君. 2005. 莫莫格濕地干-濕界面優(yōu)勢種群動態(tài)分析[J]. 四川草原,11:11~13.
22)王憲偉,卜兆君,王升忠. 2005. 長白山哈泥沼澤踏頭苔草株叢年齡結構與繁殖特征研究[J]. 農(nóng)業(yè)與技術,25(3):112~115.
23)卜兆君,王升忠. 2005. 泥炭地與全球變化[J]. 地理教學,7:1~3.
24)付彬,卜兆君,王升忠. 2005. 兩種泥炭蘚種群年齡結構與生長特征的對比分析[J],濕地科學,4(3):200~204.
25)卜兆君,朗惠卿,李波. 2004. 烏伊嶺自然保護區(qū)濕地類型[J]. 濕地通訊,34.
26)田迅,卜兆君, 楊允菲,郎惠卿. 2004. 松嫩平原草本濕地植被對生境干-濕交替的響應[J]. 濕地科學,2(2):122~127.
27)卜兆君,楊允菲,朗惠卿. 2004. 小興安嶺泥炭沼澤甸杜種群年齡結構與生長分析[J].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36(4):98~104.
28)Meng X,Wang Z, Bu Z, Zou D and Yang Y. 2004.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CIS seedling cultivation on quality of tomato[A].
29)卜兆君,王升忠,郎惠卿,郭克勤. 2003. 黃泥河自然保護區(qū)老白山南坡植被垂直帶譜及其特點[J]. 山地學報,21(1):80~84.
30)林萍,卜兆君. 2003. 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構給人類帶來的變化[J]. 科學新聞,251:13~14.
31)卜兆君,孫強,王升忠,郎惠卿,祖力林. 2002. 全球泥炭蘚沼澤的可持續(xù)利用與保護[J].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34:19~25.
32)劉惠清,許嘉巍,卜兆君. 1999. 長春城市土地生態(tài)區(qū)的生態(tài)建設[J]. 地理研究,18(3):267~272.
33)卜兆君(參編). 2004.《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方法》(呂憲國主編)[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34)卜兆君(參編). 2001.《吉林植被》(李建東,吳榜華,盛連喜主編)[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35)卜兆君(參編). 1999. 《土地生態(tài)學》(劉惠清、許嘉巍主編)[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獲獎情況
1) 2007年,獲東北師大校內青年基金結題“優(yōu)秀獎”;
2) 2005年,獲東北師大校內青年基金結題“優(yōu)秀獎”;
3) 2001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留學基金”;
4) 1998年,獲吉林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講授課程
1) 生態(tài)學(本科);
2) 濕地生態(tài)學引論(本科);
3) 濕地生態(tài)學(研究生)
4) 專業(yè)英語(研究生)。
人才培養(yǎng)
1) 畢業(yè)碩士研究生1名;
2) 在讀碩士研究生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