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9 歲入金箔鋪學藝4 年。后考入杭州巡警學堂,不久轉入上海中國體操學校,曾參加同盟會。宣統(tǒng)三年(1911 年),任浙江平湖商團及守望團司令兼教練。響應武昌起義,參與光復上海戰(zhàn)斗,領兵光復瀏河、平湖。此后,先后受聘為南京第四師范學校體育主任、江蘇省第一工業(yè)、第一農業(yè)兩學校體育主任、上海民立中學體育主任、上海青年會國術指導,并任教于上海女青年會體育師范。民國6 年(1917 年),當選為江蘇省體育研究會副會長。次年,與唐新雨、戈公振等在上;I組中華武俠會(后易名中華武術會)。倡導德、智、體、美四育并重。民國10 年6 月,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表演他精心創(chuàng)造的中國新體操、疊羅漢和中國武術,贏得全場喝彩,第一個將中國民族體育帶上國際運動會。民國11 年創(chuàng)辦社會童子軍和暑期體育學校,提倡民眾體育,當選為體育研究會會長。孫中山勉以“努力進展,以培成革命勢力之組合”,又為武術會題寫了“尚武樓”匾,并贈百元。民國13 年追隨孫中山北上參加國民革命軍,任第五軍參議兼全軍武術總教練及學兵團代團長。后任第十一路軍少將參議兼軍械處長。次年以后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董事兼上海市國術館籌備處主任委員、全國國術考試籌備處副主任、中央國術館教務處副主任、全國運輸會國術裁判、中國國術館編審處處長,編輯出版武術書籍十余種?箲(zhàn)爆發(fā)后,雖皈依佛教,仍出任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視察,奔走廣東、香港、江西、湖南等地組織軍運。民國31 年,任職西南聯大體育教授,李公樸、聞一多等名流從其學太極拳。
出版著作
后專事著述,著有《國術理論概要》、《彈腿國術教范》、《查拳圖說》、《七星劍》、《三路炮拳》、《螳螂腿》、《聯成拳》、《戚門十三劍》、《六合刀》、《練步拳》、《太極正宗》、《太極正宗源流》、《少林正宗練步拳》、《疊羅漢》、《國術論叢》、《國術理論體系》、《歷世紀》等23 種已出版,還有手稿3 種。并主編過《中國新體育》、《中國近代體育史》和《體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