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白光華第一次對中國產(chǎn)生印象是讀一本法語小說,小說的作者是Andre Malraux,小說中描述了很多1928年前后發(fā)生在上海的事情。后來他又讀了另一位法國文學家Paul Claudel的作品,此人曾在中國居住多年,并在福建廈門的法國領(lǐng)事館工作過,他的作品很有中國味,尤其是他的詩受中國唐詩的影響很大。白光華幾乎讀完了他的全部文學作品,并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美好的向往。除了文學作品外,白光華還曾讀過一位歷史學家Tibor Mende的名曰《未來的歷史》的著作。這本書說到:“現(xiàn)在已到20世紀之半,在20世紀的最后部分,在世界歷史中,中國要占第一個地位。”他用大量的材料,充分展現(xiàn)他的思想,對中國進行廣泛的研究,對白光華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撼,使他隱約感到與這個偉大的國度有緣。
白光華于1956年在蒙克頓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后,又繼續(xù)在魁北克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學習神學與哲學。白光華第一次讀到了法文版的《論語》和《老子》,雖然不甚理解,卻非常喜愛,尤其是《老子》,其獨特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獨特方法,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他那時的學術(shù)研究工作還主要集中在西方哲學上,尤其是對柏拉圖情有獨鐘,后來又曾研究過康德等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家。但是,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白光華越來越覺得西方哲學雖然自成系統(tǒng)并有著很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完全,它只是代表了世界上一些國家(如希臘、羅馬、德國、法國等)的思想傳統(tǒng),并不具有完全的、普遍的世界意義。因此,要達到了解與掌握比較完全的哲學的目標,只研究西方哲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研究一下西洋之外的一些哲學傳統(tǒng),必須學一些與西洋哲學最具差別的哲學。
印度也是一個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的古老國度,但白光華認為,印度哲學與希臘哲學、西洋哲學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印度與歐洲同屬于Indo—European文化系統(tǒng)。在這個龐大的文化系統(tǒng)中,其語言、神話、哲學甚至思維方法都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印度哲學并不是與西洋哲學最具有差異的哲學系統(tǒng)。
基于以上的考慮,白光華開始把目光真正投向了有著燦爛的古老文明的中國。的確,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其思想與文化,但各自的情況卻是大不相同的。中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雖然歷經(jīng)劫難,但其文化傳統(tǒng)卻數(shù)千年來綿延不斷,并始終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因此,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才是具有最不同于西洋文化傳統(tǒng)的唯一的國度,這個有著豐沃的哲學土壤的文明古國,就成為白光華夢寐以尋的地方。
為了學習漢語,白光華來到臺灣,一邊學習漢語,一邊開始系統(tǒng)地閱讀中國古代哲學典籍:《論語》、《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的作品。白光華認為這些作品雖然也有不少形而上的哲學思維,但它們過多地關(guān)注了形而下的社會、倫理,教育等具體問題,哲學抽象的程度很不夠,與心目中的“哲學”概念相差太遠。于是他又開始讀《老子》、《莊子》、《淮南子》、《列子》等道家的作品。雖然當時很難讀懂這些作品,但他卻已經(jīng)感覺到,在中國的諸子百家中,道家是最富有哲學意味的一家,因為它不象儒家、墨家、法家那樣側(cè)重于對形而下的政治、社會、軍事、法制等具體問題的研究,而是強調(diào)超越具體的經(jīng)驗去探求整個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強調(diào)對天地、宇宙、萬物、人生進行形而上的總體的把握。所以,道家成了白光華首先研究的對象。
白光華在臺灣學習了三年的漢語與中國思想,后由臺赴美,跟隨賓州大學的卜德教授攻讀中國哲學博士,研究早已就確定的《淮南子》第六篇,并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在卜德教授的鼓勵與指導下,白光華經(jīng)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手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在這篇論文中,白光華不僅對《淮南子》的第六篇作了全面的注釋與翻譯。
工作履歷
博士畢業(yè)后,白光華先是留在賓州大學教授中國哲學與古漢語,后回到母校蒙克頓大學講授中國哲學與中國歷史。1978年,由于一些特別的機緣,蒙特利爾大學的校長邀請白光華到蒙大教書并負責籌建東亞研究中心。從那之后,白光華便一直在蒙大東亞中心工作。
在東亞中心工作五年后,白光華于1983年受加拿大政府的邀請,到北京的加拿大駐華大使館文化科技處任一秘。在此之前,白光華主要靠書籍了解中國;而在北京工作期間,他有許多機會直接與中國的知識階層交往,認識了許多研究中國哲學與思想的學者和專家,這一經(jīng)歷使他獲益匪淺。在大使館工作之余,白光華利用閑暇時間,修改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淮南子——前漢思想的哲學綜合》,還組織編寫了《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與社會思想》一書。
學術(shù)研究
1、決定深入研究《淮南子》的原因
在道家思想經(jīng)典研究之初,白光華認為道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當首推《老子》和《莊子》。這兩部書玄奧高深、寓意深遠。充滿了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體驗,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是不太容易讀懂的。因此,作為初學者,首先應選擇《老子》、《莊子》之后的道家名著——《淮南子》作為自己的具體研讀對象。
《淮南子》一書雖也是道家的經(jīng)典之作,但相對《老子》、《莊子》而言,其中的論述性、闡釋性語句較多,所以相對容易讀懂些。除此之外,對西漢社會與思想的濃厚興趣,也是白光華決定首先研讀《淮南子》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歷史時期,它不僅奠定了中國近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基本格局,而且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基礎,研究西漢文化是打開神秘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門的一把鑰匙,《淮南子》作為漢代思想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值得首先花大氣力進行深入研究。
2、研究《淮南子》的困難及其方法
《淮南子》一書規(guī)模宏大,前后共有二十一篇,各篇間既有一定的聯(lián)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當時,白光華最感興趣的是第十六篇《說山》和第六篇《覽冥》。在臺讀書時,白光華已經(jīng)嘗試著翻譯第十六篇,后來他認識了臺灣的《淮南子》專家于大成教授,于教授對第十六篇也很感興趣,但他告訴白光華,已經(jīng)有一位美國博士生正在撰寫關(guān)于《淮南子》第十六篇的博士論文,所以白光華決定改為專門研究第六篇,并確定以此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的題目。
在研究《淮南子》第六篇的過程中,白光華差不多每兩個月就讀一遍,每讀一遍都有—些新的體會。其中,曾經(jīng)遇到過許多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障礙。因為要研究《淮南子》,首先就要認識《淮南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這項工作相對而言并不是最難的;真正困難的是了解每個字、每句話背后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以及這些思想與歷史上的各種學派的關(guān)系等。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白光華終于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真正讀懂《淮南子》第六篇的方法。
對思想文獻方面,白光華沒有中國學者那樣熟,因此了解文獻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內(nèi)涵必然是首先應做的事情。一是要了解《淮南子》各篇中的每一個漢字的意義、了解每個漢字所蘊含著的深刻思想;二是研究每一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每個句子的思想內(nèi)涵;三是劃分段落并研究每一段落的思想。根據(jù)“意群”而劃分段落并發(fā)現(xiàn)每一段落所表達的主要思想,這對于真正理解《淮南子》各篇的思想本質(zhì)來說,是至為重要的;四是注意分析各段之間的內(nèi)在的、邏輯的聯(lián)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淮南子》中某一篇的思想的把握。為了讀懂《淮南子》,來自中國的“文字學”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繼承與利用許慎、王念孫、王引之等人的“文字學”成果并參考歷史上的各種《淮南子》注本,要讀懂《淮南子》是非常困難的。另外,要讀懂《淮南子》,也不可不研究《淮南子》中的大量的假借字。對此,許多中國學者像王念孫、俞樾、馬宗霍、于大成、楊樹達等都已提到過。白光華對于這個問題也非常關(guān)注,從讀博土開始,白光華已在《淮南子》中找到了差不多幾千個假借字,已經(jīng)寫了幾百頁的關(guān)于《淮南子》中的假借字的材料。
不僅如此,要明白無誤地理解《淮南子》各篇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意義,除了應用結(jié)構(gòu)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研究各篇中的字、句、段外,白光華認為還有必要研究與字、句、段有關(guān)的其他材料:一是《淮南子》內(nèi)部的相關(guān)材料!痘茨献印饭灿卸黄荒芄铝⒌匮芯科渲械哪骋黄,而是必須將這一篇中的主要的字、句、段與其他各篇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這對于理解《淮南子》的思想是大有幫助的。二是與《淮南予》同時代的材料,《淮南子》作為西漢思想文化的結(jié)晶,它與司馬遷的《史記》、與陸賈的《新語》,甚至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批判地將《淮南子》與它同時代的其他文獻材料進行比較與分析,弄清楚《淮南子》要表達的真實的思想意義至為重要。三是《淮南子》所引諸子的材料!痘茨献印芬昧舜罅康墓诺湮墨I的材料,這些文獻主要包括《老于》、《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還有《孟子》、《荀子》,對于《離騷》的引用也值得注意。所引材料可達二千多條。對《淮南子》所引先秦諸子的材料進行考察,這不僅有助于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內(nèi)涵,而且還對于搞清楚《淮南予》的學術(shù)淵源有著重大意義。
除此之外,白光華認為還必須深入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淮南子》的版本,并在此基礎上校定出一個最好的本子來,只有這樣才可放心地使用。
白光華經(jīng)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完成了《淮南子》的第六篇的博士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對《淮南子》的第六篇作了全面的注釋與翻譯,還在此基礎上對《淮南子》的作者、版本流傳、學術(shù)淵源以及核心思想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
3、籌建蒙特利爾大學東亞中心
1978年,蒙特利爾大學邀請白光華到蒙大教書并負責籌建東亞研究中心。在籌建東亞中心之初,白光華對于中心的任務并不十分清楚,后來便有意效仿了中國宋代的書院制度,決定將中心的職能分為教書、研究和藏書三個部分。
開始時中心的教授很少,學生也不多。但是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情況漸漸趨佳。整個東亞中心已有12位教授,8位助教授,學生也有200多人,研究的領(lǐng)域涉及到中國文學(包括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中國哲學(包括道家哲學、儒家哲學等)、中國現(xiàn)代民間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中國少數(shù)民族問題等。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也有二三萬冊,像《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圖書集成》等大型中文套書,也早已購置齊全。
在蒙特利爾大學東亞中心,白光華除了繼續(xù)研究道家與《淮南子》外,還給蒙大學生開設了《中國歷史與文化》《道家的宇宙觀》等課程,另外也一直擔任東亞中心的行政組織工作。
學術(shù)成果
1、《中國民族問題》(合著,蒙特利爾大學出版社,1981年。)
2、《淮南子:前漢思想的哲學綜合》(香港大學出版社,1985年。)
3、《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與社會思想》(合編,香港大學出版社,1987年。)
4、《從歷史看中國的現(xiàn)代化》,《加拿大皇家社會學會論文集》,第一輯(1990年)
5、《中華帝國的神話與哲學》(合著,蒙特利爾大學出版社和法國巴黎德?寶卡出版社,1992年。)
6、《西漢邏輯思想的一個方面:淮南子》(中文,(中國哲學9(15輯),岳麓書社,1992。)
7、《淮南子:材料與思想》(魯惟一主編《古代中國典籍導讀》,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93年。)
8、《漢代社會形態(tài)》,《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社會形態(tài)研究》(法國遠東學院編,巴黎,1994年。)
9、《感應:對于客體的中國式的闡釋》,《禁欲主義與暴力:一種人類學的闡釋》(柏林與紐約同時出版,1995年。)
10、《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道家文化研究》 第六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
11、《傳統(tǒng)與變革:中國、日本思想史比較》(蒙特利爾大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