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汪世衡(1885—1919),字仲山,西鄉(xiāng)縣楊營富兒溝人。民國元年 (1912),赴西安求學。翌年,獲選陜西省官費留學生,先后入日本法政學校法科、明治大學法科。畢業(yè)后,留明治大學研究科繼續(xù)深造。
人物經(jīng)歷
民國8年(1919),巴黎和會上,我國外交失敗。世衡與留日中國學生,結(jié)隊游行到中國駐日使館,要求向日本政府抗議。北洋政府駐日公使非但不接受愛國學生的請求,反而嗾使日警對請愿學生彈壓。世衡扼腕嘆息,憤不欲生,決定回國結(jié)集愛國志士,以御外侮。行至中途,得悉北洋賣國政府電令和會中國代表在和約上簽字,悲痛欲絕,當即致書(明信片)留日同學李友庚說:“行至崗山,天昏地黑,時事傷心,有如此也?國恥當前,內(nèi)誣不息,人事若此,夫復何心,行將去矣,勿以我為念!庇种聲本┑耐l(xiāng)同學說:“外交失敗,茹苦方深……亡國在即,將為倭奴牛馬,痛何如也!有生如此,何以生為,兄等學成報國,勉力為之!7月6日,火車過日本崗山百間川時,世衡破窗跳水自殺,時年35歲。7月7日,東京《日日新聞》發(fā)出留日學生汪世衡撲江自殺的消息,同學劉鳳翔、傅爾卓(勉縣人)聞訊趕赴現(xiàn)場,雇船打撈尸身,隔日乃得,即將遺體火化,收骨灰入瓶,暫殯橫濱華僑義地。留日陜西同學會于東京召開追悼會。
汪世衡自殺的噩耗傳至國內(nèi),引起京、滬、陜各地學生極大震驚和義憤。民國11年(1923),劉鳳翔回國時攜世衡骨灰瓶返原籍西鄉(xiāng)縣歸葬。西鄉(xiāng)縣在文昌宮(今察院街小學)舉行追悼會,以慰英靈。劉鳳翔賦《哭汪仲山》一首:
“生死相從萬里程,歸來斜月夜三更;
故人一掬傷心淚,灑向北邙作雨聲!
汪世衡好學深思,外訥而內(nèi)俠。東渡日本前在自己像片背面題詩曰:
“長安作客已經(jīng)春,更渡重洋只為貧;
皮若不存毛焉附,挽瀾為國要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