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任辰旦〔1623─1692),字千之,號待庵,浙江蕭山城廂鎮(zhèn)人,生于明熹宗天啟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年七十歲。
個人生平
幼奇慧,與毛奇齡同學。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鄉(xiāng)試第四名中舉。康熙六年(1667年)中進士,以外氏籍,榜名韓燦,后復姓,改今名?滴跏哪辏1675)選授上海知縣。時任辰旦面臨的上?h情相當嚴峻,縣內(nèi)“民貧百役,旱澇洊臻,獄訟滋紛”,“前令九人皆累系獄”,這對新任知縣不啻是個當頭棒喝,他臨危受命,真有如履薄冰之感。
任辰旦就任后,廣視聽,詢民情,從整頓賦稅、處理積案入手,大刀闊斧,善斷明決,時過不久,“積弊盡清”。那時縣內(nèi)有沒水沙田6000余畝,“民因輸賦,多破家”,辰旦奉檄踏勘,得除賦額,“縣民大歡”。平民孫辛被殺一案,陳尸多年,任躬親審理,終獲公斷。縣境吳淞口的黃龍浦閘,屢建屢圮,拖延多年,民聲怨沸,他親赴現(xiàn)場,反復考察,弄清事故原委,命工匠“先范石于陸,使合矩度,再募善泅者逐一累垛水中,閘始永固!
任辰旦當了6年上海知縣,始終清介自矢、布衣素食,“自奉儉樸,待百姓如家人”?滴跏吣辏1678),蕭山同鄉(xiāng)翰林院檢討毛奇齡途徑上海看望他,見他生活儉樸,感慨不已,說:“吾觀待庵吏治,一絲一縷,唯恐傷民;杯水束薪,不以累物!碧刈髟娨皇子浭拢
遙從滬瀆訪琴臺,二月春風海畔回。
地僻乍驚新候轉(zhuǎn),官貧不厭故人來。
詩中還稱贊待庵吏治:
戍堞但教縣畫鼓,訟庭真見鎖蒼苔。
三載有懷方就日,四郊作誦已如雷。
之后,任辰旦也作了一首詩,答贈毛奇齡,題曰《新歲樂詞》,詩文如下:
三年滬上苦烹鮮,薄俸猶支買水錢。
佳興須從今日始,春風吹向海城邊。
作為一個大縣的知縣,薪俸微薄,從中還要支付日常的飲水費用,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任辰旦的清正廉潔和高風亮節(jié)。
社會評價
任辰旦為人耿直無偽,嫉惡如仇,彈劾不避權(quán)貴。在任期間,他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先后向朝廷上奏疏十余篇,內(nèi)容涉及“酌減賦額”、“確核廉貪”、“請慎用人”、“裁兵利弊”等多方面。在奏疏中,他直言“民生在于吏治,吏治在于守令”,“夫州縣之官與民最親,賢則民受其福,不肖則民受其害”,主張“慎用人以肅綱紀,核廉貪以飭吏治,使廉者必可登用,貪者必難幸免。”所言深切時弊。為了褒獎他的直言諍諫,康熙皇帝專門下了一道誥命,誥文中贊揚他“直聲振陛,上言抗疏,能令九棘風生,激濁揚清”,特封贈他為“中憲大夫”。
任辰旦治理上海六載,“政聲日著”,深得上海民眾擁戴,“歌頌之聲,洋溢遐邇”,因此被督撫破例舉薦入都,“圣祖(康熙帝)可之”。在他離滬赴京時,“邑中歡騰夾道思挽留之”,臨行前,上海民眾還匯編《任邑侯榮耀贈言》一書送給他做紀念。任自己對上海百姓也深懷眷戀之情,他在抵京后寫的《示滬人——時滬民詣縣請留》的詩中,就流露出內(nèi)心的懷念,詩中寫道:
暫離數(shù)千里,似隔二三年。
費日攀征馬,成云失灌田。
躊躇無可贈,為爾祝平安。
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任辰旦與試不第。除江南上?h知縣,他先被授官工科給事中,后任兵科掌印給事中,典湖廣鄉(xiāng)試,再遷大理寺丞,直至年老還鄉(xiāng),還為家鄉(xiāng)的水利事業(yè)奔走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