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孝端皇后
清太宗孝端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是蒙古科爾沁部落 貝勒莽古思之女, 明萬歷廿七年(1599年)四月十九日生,薨于清 順治六年(1649年)。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十二日,十六歲時與皇太極成婚。天聰初年,皇太極登汗位,她被立為中宮大福晉。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立她為清寧宮皇后,是大清第一位生前被立為皇后者,她于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1歲,入。
天聰六年(1632年) 皇太極廢除“四大貝勒并座”舊制,開始“南面獨坐”。為正其名份,開始冊封后宮福晉,哲哲成了后金國君福晉,稱中宮大福晉。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立國號“清”,稱帝,正式冊封五宮后妃,哲哲被冊封為清寧宮皇后,居中宮。 皇太極在位的17年間,孝端文皇后主持內(nèi)宮事務(wù),很使皇太極滿意。每遇蒙古諸部來京朝賀,或送女來嫁,或尚公主,均由孝端文皇后率眾妃舉行盛大宴會,親自迎送。由于孝端文皇后的崇高地位,其親族亦受特殊的禮遇。她的母親科爾沁太妃屢次來朝,皇太極均以盛大禮節(jié)迎送,宴賞極為優(yōu)厚。其父莽古思死后追封為和碩福親王,立碑于墓,封其母大妃為和碩福妃,使大學(xué)士范文程等冊封。 順治帝福臨繼位后,尊其為皇太后。順治六年四月十七日(1649年)薨,年五十一。孝端文皇后逝后第二年將其梓棺運至沈陽,與清太宗皇太極合葬于清昭陵,即今沈陽北陵。順治帝為孝端文皇后撰寫了祭文。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端正敬仁 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xié)圣文皇后。生有三女,皇二女馬喀塔即固倫溫莊長公主、皇三女固倫端靖長公主、皇八女固倫永安長公主,下嫁額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附《清史稿·列傳一 后妃》 太宗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莽古思女。歲甲寅四月,來歸,太祖命太宗親迎,至輝發(fā)扈爾奇山城,大宴成禮。天聰間,后母科爾沁大妃屢來朝,上迎勞,錫賚有加禮。崇德元年,上建尊號,后亦正位中宮。二年,大妃復(fù)來朝,上迎宴。越二日,大妃設(shè)宴,上率后及貴妃、莊妃幸其行幄。尋命追封后。 父莽古思和碩福親王,立碑於墓,封大妃為和碩福妃,使大學(xué)士范文程等冊封。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順治六年四月乙巳,崩,年五十一。七年,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xié)圣文皇后。女三,下嫁額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葬盛京昭陵。稱孝端文皇后。經(jīng)雍正、乾隆兩次加謚,最后稱號為"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xié)圣文皇后"。 莊妃大玉兒和 宸妃海蘭珠姐妹均系哲哲的侄女,可謂三人事一夫,這與當(dāng)時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嫁娶不擇族類"、"父死則妻其后母,兄死則妻其嫂"的遺俗不無關(guān)系,因此在清皇族婚姻中也屢見其例。 清朝的基本政策是招撫蒙古諸部,引為后方與同盟,哲哲是蒙古科爾沁部落與皇太極的聯(lián)系核心,皇太極尊重哲哲除其本人忠誠大度,能夠撫定中宮以外,也更有對忠實的臣附部落的昭示。哲哲十六歲嫁給皇太極后,11年間只生三女,未有子嗣,從大局出發(fā),她主動將侄女--布木布泰(即大玉兒)從科爾沁招來,使其嫁給皇太極,后又將曾嫁過人,年已26歲的侄女--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大玉兒被封為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后宮位列第五,海蘭珠則被封為東宮--關(guān)睢宮宸妃,僅次于哲哲本人,位列第二,姑侄三人同事一夫,足見政治聯(lián)姻之基本格局。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對孝端的描寫符合清史檔案對其的記載,她位于中宮,端莊仁厚,是 皇太極的結(jié)發(fā)妻子,且歷經(jīng) 努爾哈赤、 皇太極、 福臨三朝,均備受尊崇。 孝端文皇后生有三女:皇二女固倫溫莊長公主;嗜虃惗司搁L公主、皇八女 固倫端貞長公主。
孝端文皇后小傳
孝端文皇后,本名“哲哲”,姓博爾濟吉特氏,生于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她的父親是蒙古稱爾沁部大領(lǐng)主“莽古思”。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哲哲剛滿十六歲便遠嫁 皇太極為妻。一迎娶之際,皇太極率領(lǐng)部下從赫圖阿拉城(今 新賓縣老城)出發(fā),北行三百余里到達輝發(fā)部(今 吉林省 輝南縣境)扈爾奇山城,在此殺牛宰羊舉行隆重的迎親儀式和結(jié)婚儀式。天聰元年, 皇太極繼承汗位,封哲哲為“大福晉”。所謂大福晉部主持家政的主婦,管理后宮一切事務(wù),包括對其它側(cè)福普及庶福晉(即妾)的管束。有時皇太極外出打獵也要攜哲哲出行;侍珮O坐殿,哲哲有時與他左右而坐。哲哲所以受到如此重視,獲得大福晉的尊貴地位,并不完全由于皇太極對她的傾心,主要還是她出身于蒙古大領(lǐng)主世家。清初婚姻制度非常重視門第高低,這也是門當(dāng)戶對吧!天聰初年,哲哲的母親從 科爾沁來 盛京看望女兒、女婿,皇太極均以大禮相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國大清,改“汗”號為皇帝,按古代制度要分封后妃,大福晉哲哲被封為中宮皇后,又稱國君福晉,居中宮——清寧宮,成為主持宮圍,贊襄朝政的天下第一國母。在冊封大典上,皇太極授給她象征地位等級的《冊文》、“金印”,以及儀仗鑾駕等物。《冊文》全文如下; 奉天承運、寬溫仁圣汗制日: 天地授命而來,既有汗主一代之治,則必命匹配心腹視過福晉,贊襄朝政,坐立雙成,同立功德.共享富貴,此乃亙古之制,位守三綱五常,系古圣汗等所定大典。今我正大住,當(dāng)仿古圣汗所定之大典。又蒙天佑,得遇福晉系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特賜爾冊寶,位出諸福晉之上,命為清寧宮中宮國君福晉。爾務(wù)以清廉、端莊、仁孝、謙恭之義訓(xùn)誨諸福晉,更以爾賢德之訓(xùn),使天下夫人仿法。勿違我之圣意。 賜給皇后的 儀仗有:“車一、曲柄黃傘一、直柄黃傘二、扇二、金馬機子二、金椅一、足登一、唾吁一、壺一、水瓶一、盆一、 香爐二、 香盒二、骨朵二、吾杖四、油寶床二、朱雀床二、蠅拂二、避素二,紅技四、鑼一對、鼓一對、號筒二、征二、仗鼓二、橫笛二、扎板二、小錢一對、小金一、大銅金二、云鑼一、鎖吶二、喇叭二。這些是皇后外出時,為顯示地位和威嚴(yán)隨駕儀仗隊使用的各種器物。同時,皇太極還對哲哲的父母進行了封贈,追贈皇后已故父親莽古思為“和碩福工”。母親封為“和碩福妃”;侍珮O特派內(nèi)院大學(xué)士范文程等人專程前往科爾沁,代表皇太極向哲哲已故父親及生母賜給《借命》和銀印以及其它賞賜,并為和碩福王立碑。 崇德八年,世祖 福臨繼承皇位,尊哲哲為皇太后。 順治元年,大清國遷都 燕京,皇太后隨人關(guān)定居 北京紫禁城。順治六年(1699年)四月十七日.皇太后駕崩.壽五十一歲.遺體運回鍵京火化,于 順治七年。月。日與皇太極。合葬”于昭陵。從 順治皇帝始, 雍正、 乾隆累加溢號曰:“孝端正敬仁攤哲順慈值莊敏輔天協(xié)圣文皇后!
孝端皇后鳳冠
年代:明萬歷 名稱:孝端皇后鳳冠 簡介:高35.5cm,徑20cm,重2.95kg。
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qū) 定陵出土。 鳳冠的主人是 明神宗孝端顯皇后。孝端皇后是萬歷皇帝的元配,生前當(dāng)了42年皇后。 鳳冠是皇后的禮帽,是皇后在接受冊命、拜謁宗廟 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時所佩戴的。據(jù)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當(dāng)時規(guī)定皇后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框,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jié)珠,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shù)”。 此鳳冠以髹漆細竹絲編制,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huán)繞其間。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制的金龍3條,其中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冠后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制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冠口沿鑲嵌紅寶石組成的花朵一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