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金剛經》,刻于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沖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泰山金剛經》深居山中,字徑較大,不容易拓摹,因之,被人們認識較晚。直到清中葉,隨著碑學理論的興起,《泰山金剛經》才逐漸為書家所推崇。 《泰山金剛經》書體在楷隸之間,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為歷代書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稱。包世臣、康有為等均贊譽有加。受《泰山金剛經》影響較大的書家主要有清代的劉墉、俞越、康有為、李瑞清、曾熙等,當代主要有樂圖南、武中奇、徐少華、孫啟新等人。 《泰山金剛經》書作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妙品。細品《泰山經石峪》,既無拔劍弩張之霸氣,也無雍容華貴之媚態(tài),掰窠大字靜氣凝神,行草之情,篆籀之韻一體,如佛家長者靜觀人世,體察物情,風神談泊,體態(tài)安詳,頗具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之氣象。當年書家用這種風格寫佛經,真是形神兼?zhèn),妙不可言,與書寫內容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如今選取此帖修身善莫大焉。 《泰山金剛經》風格的形成,他是以隸書的形態(tài),兼用楷書的一些特點!短┥浇饎偨洝烦蹩垂P法簡單,橫平豎直,形態(tài)憨拙,但細加分析,會發(fā)現其用筆幻化無窮,入筆之藏露、行筆之中側以及提按頓挫和收筆之回放,形態(tài)各異。字里行間透視出當時書作者以超凡的心境,寧靜舒緩的節(jié)奏,如古剎里悠悠的鐘聲,深山中涓涓溪流,書寫著不見方、不見折、不張揚的 書法語言,字字如修煉的高僧,雍容大度,氣宇非凡。
與泰山金剛經書法結緣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又名《泰山金剛經》,刻于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巖溪床之上。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沖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泰山金剛經》深居山中,字徑較大,不容易拓摹,因之,被人們認識較晚。直到清中葉,隨著碑學理論的興起,《泰山金剛經》才逐漸為書家所推崇。
《泰山金剛經》書體在楷隸之間,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為歷代書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美稱。包世臣、康有為等均贊譽有加。受《泰山金剛經》影響較大的書家主要有清代的劉墉、俞越、康有為、李瑞清、曾熙等,當代主要有樂圖南、武中奇、徐少華、孫啟新等人。
我認識泰山金剛經始于1991年。經廣東書壇一大家王楚材先生(原廣東書協(xié)副主席,中國書協(xié)評委)認識了馮鐸樞先生,后又偶遇了徐少華(華馗)先生。他與馮鐸樞先生練的是同一字體“泰山金剛經”,同一隸楷書體。徐老先生求變,隸法多一些。馮先生求穩(wěn),楷法多一些。如此耳聞目染,從此喜歡上北齊時代的從隸書向楷書過度階段的這個字體——泰山金剛經。也許是前世與佛有緣吧,一個偶然機會我成了釋本煥大師的俗家弟子。這也是我鐘情于《泰山金剛經》的原因之一。當時立下弘愿,要用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石的殘余字體風格,將金剛經全文寫下來。
《泰山金剛經》這種特殊字種(又稱隸楷書、經書體),至今雖尚存千余字,但由于書寫內容的原因,單字大量重復,完全不重復的單字不到300字。這對于臨習《泰山金剛經》乃是一個缺憾。很多書家望而卻步,用筆結體不得要領。然,元趙子昂說過:“書法以用筆為止,而結字亦須用工,善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边@就道明了無論何種書體、何家面貌,其筆法是相通的。但相通不等于相同,不同的書體和書風,主要取決于不同的用筆。我剛臨習時選用武漢古籍書店影印的《原拓泰山金剛經》版本,后來發(fā)現因受當時物質條件和翻拓原因,此拓本失真,很多字臃腫無力或者變形。后改用今人安廷山老師的《泰山石經》,始入佳境。用筆方法開始以五指執(zhí)筆,后總覺得生硬死板,無法體現《泰山金剛經》的點畫結構特點,后改用二指、三指執(zhí)筆,方顯空靈無阻。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并得到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崔炳亮老師等的支持和肯定,被委任為泰山金剛經書法研究會副秘書長一職。日前,已經以泰山金石峪摩崖刻石殘字風格風貌續(xù)寫完金剛經全文,全文5000多字,分61篇,每篇大小53*319CM,合計103平方米。期望以此行動,為保護和傳承《泰山金剛經》這部我國古代經典書法中的奇葩做點有益的工作。作品試圖表達《泰山金剛經》湛深的精神內涵,體現中和的審美特征,展現兼容的形體和特異的筆法形式,完整、典型地體現佛文化的精義和中華民族書以載道的藝術宗旨。
摩崖石刻
金剛經全文5000多字。泰山佛說金剛經,總面積約2064平方米,原刻2500余字,現僅存1067個殘字。前人評為“大字鼻祖”、 “榜書之宗”?涤袨榉Q之“榜書第一”,包世臣驚嘆為“洋洋大觀”。 泰山金剛經,通篇文字氣勢磅礴,優(yōu)游自如,若具仙姿。書法縱橫遒勁,古拙樸茂,氣勢開張,筆勢圓渾,結構寬闊自然,用筆安詳從容,結體奇特,斜倚相生,富于變化,個性十足。包容篆情草意,妙化隸而為楷,故又稱“隸楷書”、“經石峪體”。 泰山金剛經是中華石刻藝術、書法
藝術里程碑式巔峰之作,是研究書法歷史演變和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歷代佛教界以及金石、書法、鑒賞者視若珍寶。
刻石書丹者是個千古之謎,泰山志書就有王羲之、王子椿、唐邕諸說。綜合其它摩崖石刻考證,應為北齊書僧安道壹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