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李芳谷一共有三個兒子,先前兩個兒子因為苦于學業(yè)先后病故。李芳谷悲痛之余,不忍讓小兒李錫朋繼續(xù)為功名喪命,便讓其棄文從商。蒙城渦陽兩地皆有其商號,名噪一時。
幼年
李太初出生后,聰穎善記,倍受祖父李芳谷的疼愛,認為長孫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就傾其所能,教輔太初。太初盡得祖父真?zhèn),因其性情豪放,不拘小?jié),在祖所授詞章書畫之外,鉆研經(jīng)史類古文,希望在科舉中獲取功名,繼承先業(yè)。
天有不測風云,正在李太初準備一展鴻圖之時,祖父李芳谷和父親李錫朋先后病故,在渦陽蒙城兩處的商號因為無人打理全部倒閉,并遺留下巨大的虧空,將縣城內的房產和鄉(xiāng)下的田產盡數(shù)變賣,也不能還清欠款。李太初無奈,只能靠縣學館中每月發(fā)放的月課獎金度日。考取功名之后就變賣給他人,換錢償還舊債。
商號倒閉后,除了外債,尚有數(shù)千元帳目未能收回。李太初差人索要時,卻發(fā)現(xiàn)欠款者多無力償還。索要時,欠帳時非常難堪。李太初不忍看到如此尷尬的情景,竟然私自將帳簿銷毀。母親知道后責怪他,他也不以為意。在這種經(jīng)濟狀況之下,李太初在收授學生時,貧寒子弟一概免收學費,對那些貧窮有志者更是精心施教,因此,李太初在蒙城口碑甚好,貧窮聰慧者爭相來投,并且成績突出。一時間,蒙城知名之士多出于李太初門下。
同治以后,清廷一步步走向腐敗的深淵。李太初目睹縣內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十分不恥。然自己是一介文弱書生,并不能改變殘酷的現(xiàn)實。于是,他便動員縣內名士,成立了詩社,以詩詞藝術啟發(fā)青年,指責縣政,褒貶善惡。有志者趨之若鶩,稱李太初和社友李小元等為“李氏三杰”,李太初為三杰之首。
李太初的行為觸動了官府的利益。土豪劣紳本來就對李太初恨之入骨,正好趁其結社之時,互相勾結串連,對李太初大興文字獄,誣告李太初圖謀叛亂。李太初迫不得已,只好投筆從戎,遠離家鄉(xiāng)。
從軍后,李太初奔赴異域,往來于閩粵燕趙,每到一個地方,總以憤世嫉俗之心,奮筆疾書,成詩成文,流露出美人香草、懷才不遇之感。后來,朝鮮動亂,清朝派兵入朝。李太初作為軍中幕僚,隨軍遠征朝鮮。此時,清廷已病入膏肓,綱紀不振,將帥不學,失地喪師之辱屢見不鮮。李太初對國家和軍隊不滿欲愈甚,詩文中顯露出更多的慷慨激憤。
李太初弟兄三人,另有姐妹。一家十多口中,李太初年紀最長,因此,父親去世后,養(yǎng)家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自己身上。十多口人的生活花費,全靠李太初從軍中寄回津帖支撐,李太初的妻子,則在家中操持著一切,養(yǎng)育著弟妹、兒女。李太初的弟妹們事兄如父,事嫂如母,敬重有加。李氏一門的孝道,深受鄉(xiāng)里稱贊。
晚年
李太初晚年時,深悔年輕時意氣用事,便歸隱鄉(xiāng)下,并教育子孫后人不從政,不經(jīng)商,安穩(wěn)度日。耕種之余,以寫詩作文自娛。
李太初的作品曾由本人整理自編《留癡堂詩集》四冊,在鄉(xiāng)里廣為傳閱。李太初去世后,詩集也遺失了二冊。民國十七年,《留癡堂詩集》出版印刷本發(fā)行,當時名士王陸一、梁寒松、經(jīng)沅、楊亮功、彭管光等人為其作序,至民國二十三年六年內連續(xù)三版,深受讀者歡迎。詩集中多處吟誦省內各地山水景色,計有《呂望村釣臺懷古》(蒙城)、《敘淮南道中兼為鳳郡諸友人留別》(淮南)、《秋暮泊金家溝登懷遠東山晚眺放歌行》(懷遠)、《春日送黃之太平府任所》(太平,今屬黃山區(qū))、《為李小園事被牽扯暫革衣頂投控潁郡》( 阜陽)、《客潁郡書山水題贈孝廉朱飛仙》(阜陽)、《十四日夜舟過潁上東小集》(潁上)、《至沫河口望正陽關》(潁上)、《中元節(jié)舟次正陽》( 壽縣)、《皋城懷古》( 六安)、《中秋將至淮南題壁》(淮南)、《潁上懷古》(潁上)、《七月廿九日自六安返舟至順昌》(阜陽)、《自三里灣舍舟登岸》(阜陽)、《客順昌中秋夜小雨作》(阜陽)、《為渦陽廣文賀晉臣畫雨景山水自題》(渦陽)、《麥秋時客譙郡偶占》( 亳州)、《壬辰歲白冤潁郡書懷》(阜陽)等數(shù)十首,為地方文史研究提供了極其難得的佐證。
李太初之子李少初,黃埔軍校早期 校官?谷諔(zhàn)爭開始后,被委任為鄂贛皖游擊挺進縱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屢破倭寇。1938年,在宜(昌)棗(陽)會戰(zhàn)中,李少初不幸遇難,為國捐軀。
李太初生平傳略,《蒙城縣志》、《蒙城政書》等地方各類典籍中,皆無點滴,讓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