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呂友仁

    呂友仁

    呂友仁,男,1939年生于西安。1962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外語系,曾任中學外語教師。1978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1981年畢業(yè)并獲碩士學位。1982年4月到河南師范大學任教,1992年晉升教授。1999年退休,后被返聘為歷史系歷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文系古漢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至今。


    個人簡歷

    呂友仁,男,1939年生于西安?箲(zhàn)勝利,隨父母返回老家河南滎陽。1962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外語系,曾任中學外語教師多年。1978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1981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是我國第一個三年制古籍整理研究專業(yè)碩士。老師希望我留校,我因為需要照顧家庭,就在做了幾個月老師的助手后,告別老師,回河南了。1982年4月到河南師范大學(當時叫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報到任教,1992年晉升教授。1999年退休,旋被返聘為歷史系歷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后又被聘為中文系古漢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給本科生講授的課程:古代漢語、《說文解字》習讀。給碩士研究生講授的課程:經(jīng)書習讀、訓詁學、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研究方向:經(jīng)學、歷史文獻學、中原文獻。社會工作: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

    科研成果

    出版專著

    1、《禮記全譯·孝經(jīng)全譯》(全二冊,第一作者),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9年修訂版。

    2、《周禮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3、《禮記講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4、《<禮記>研究四題》,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

    呂友仁

    5、《訓詁識小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

    6、《讀經(jīng)識小錄》(上下兩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主編書籍

    1、《中州文獻總錄》(全二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2、《<汝南先賢傳>輯本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

    整理古籍

    1、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

    2、清人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3、明人王同軌《耳談類增》(第一作者),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4、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全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5、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全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儒藏》精華編本。

    參編工具書

    1、修訂版《辭源》,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2、《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詞書出版社1984年出版。

    3、《中國文化史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4、《宋代文化史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出版。

    即將出版著述

    1、《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義例研究》(獨著),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

    2、《中原文獻鉤沉·經(jīng)部卷》(主編),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

    3、《儒藏》精華編中的秦蕙田《五禮通考》,(呂友仁、張煥君、曹建墩合作完成),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

    發(fā)表學術論文

    1、《釋u2018移時u2019》,載《中國語文通訊》1981年第1期。

    2、《<文獻通考·刑考>考證》,載《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第1、2期和1984年第1期。

    3、《新版辭源溯源拾遺》,載《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4期和1984年第1期。

    4、《釋“移時”》(修訂稿),載《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

    5、《“伴食中書”淺說》,載《光明日報》1985年3月6日“史學”版。

    6、《申“覺”》,載中華書局《文史》第22輯。

    7、《關于古代刑制的兩個問題》,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轉(zhuǎn)載于《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4年第2期。

    8、《大赦、曲赦、德音小辨》,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轉(zhuǎn)載于《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4年第4期。(按:以上兩項所謂“河南師范大學”,即后來的河南大學)

    9、《中國通史第五冊的兩處失誤》,載中國宋史研究會秘書處《宋史研究通訊》第3輯。

    10、《中國史學家傳·錢大昕傳》舉正,載《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

    11、《書<潛研堂文集>后》,載《古籍論叢》第2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12、《<辭源>溯源拾遺舉例》,載《漢語論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13、《讀<古代漢語>札記》(第一作者),載《平原學報》1986年第3期。

    14、《“岳州巴陵郡”辨》,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15、《孫臏受刑質(zhì)疑》,載《中國語文天地》1986年第4期。

    16、《讀<胡注通鑒表微>札記》,載《司馬光與資治通鑒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7、《<報任安書>注商》,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1986年。

    18、《錢大昕及其<潛研堂文集>述評》,載《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19、《從<馬氏文通序>的兩處誤標說到頓號在古籍整理中的使用》,載《信陽師院學報》1986年第4期。

    20、《<辭源>釋義失誤的原因探討》,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2、3期合刊。

    21、《“賊”有“盜”義始于何時》,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轉(zhuǎn)載于《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1987年第9期。

    22、《<文獻通考·赦宥>補正》,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23、《白居易<七老會>及<宿紫閣山北村>詩讀后》,載《新鄉(xiāng)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24、《標點、注釋、翻譯雜識》,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3期,1988年6月。

    25、《阿斗的大名怎樣讀》,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88年第11期。

    26、《劉禪之“禪”的讀音》,載《中國語文天地》1988年第4期。

    27、《錢大昕小學表微》,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轉(zhuǎn)載于《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1989年第4期。

    28、《錢大昕與<說文>兩大家》,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三期,轉(zhuǎn)載于《人大報刊復印資料》1989年第9期。

    29、《對<我對全宋文第一冊一點意見>的一點意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10期,1989年6月。

    30、《“學識何如觀點書”辨》,載《中國語文》1989年第6期。

    31、《釋<紅樓夢>中的“官箴”》,載《中國語文天地》1989年6期。

    32、《<爾雅>二義同條例是王引之發(fā)現(xiàn)的嗎?》,載《古漢語研究》1989年4期。

    33、《<古代“死”的別名>補遺》(第一作者),載《古籍整理》1990年1期。

    34、《<文獻學論著輯要>的幾處標點失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21期。

    35、《錢大昕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的影響》,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主編《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36、《論名字相應及其在訓詁學中的應用》,載《河南師大學報》1990年3期。

    37、《關于<爾雅>二義同條例的兩個問題》,載《河南師大學報》1990年4期。

    38、《“學識何如觀點書”不是講斷句標點的》,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37期,1991年1月10日。

    39、《<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一處標點失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42期,1991年5月1日。

    40、《“三言二拍”故事來源考補正》(第一作者),載《河南師大學報》1991年4期。

    41、《宋代婚禮概述》(第一作者),載《殷都學刊》1991年4期。

    42、《<馬氏文通序>的一處標點失誤》,載《歷史文獻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7月版。

    43、《<漢書序例>事證》,載《漢唐史籍與傳統(tǒng)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44、《蘇頌與蘇軾的交往》,載《蘇頌研究文集》,鷺江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45、《試論訓詁與廣義?钡年P系》,載《河南師大學報》1993年2期。

    46、《讀<紅樓夢>札記》,載臺灣《思源》第25期,1993年2月。

    47、《評章太炎對<恒言錄>的批評》,載《河南師大學報》1993年6期。

    48、《讀<岳陽樓記>札記》,載臺灣《思源》第37期,1994年2月。

    49、《再說“官箴”》,載臺灣《思源》第41期,1994年6月。

    50、《用詞要正典》,載臺灣《思源》第45期,1994年10月。

    51、《<古代“死”的別名>補遺》(第一作者),載《河南師大學報》1994年5期。

    52、《論廣義?迸c訓詁的關系》,載《歷史文獻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3、《<元史>標校商榷二則》,載《歷史文獻與民族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54、《指瑜為瑕的校記何其多》,載《河南師大學報》1996年2期。

    55、《“清廉”從對做官者的要求之一進而成為第一要求的歷史考察》,載《河南師大學報》1996年6期。

    56、《乾嘉樸學傳黔省 西南大師第一人》,載《河南師大學報》1997年2期。

    57、《讀<禮記>札記》,載臺灣《孔孟月刊》35卷7期,1997年3月。

    58、《說“共牢而食”》,載臺灣《孔孟月刊》35卷8期,1997年4月。

    59、《曾參之“參”讀音質(zhì)疑》,載臺灣《孔孟月刊》35卷9期,1997年5月。

    60、《<文獻通考·刑考>取材考略及其赦宥一目補正》,載《文獻通考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

    61、《鄭珍學術成就表微》,載《學者筆下的貴州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62、《曾參之“參”當讀can》,載《古漢語研究》1998年2期。

    63、《<漢語大詞典>若干禮制詞目釋義獻疑》(合作),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1期。

    64、《<宋史>校勘商兌數(shù)例》,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6期。

    65、《“男女相答拜”與“男女不相答拜”何者為是》,載中華書局《文史》45輯,1998年9月。

    66、《釋“世業(yè)”》,載中華書局《文史》45輯,1998年9月。

    67、《<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一處標點失誤》,載中華書局《文史》45輯,1998年9月。

    68、《“超過”還是“抄過”?》,載《河南新聞出版報》1998年11月24日。

    69、《略談荊貴生主編<古代漢語>的抄襲方式與無知妄改》,載《黃淮學刊》1998年4期。

    70、《說“共牢而食”》,載中華書局《學林漫錄》14輯,1998年版。

    71、《這是同一版本的教材嗎?》,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新聞出版報》,1998年12月24日第3版。

    72、《阮元<禮記注疏校勘記>平議》,載《歷史文獻研究》總18輯,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8月。

    73、《一部研究古代禮俗的力著》,載《陰山學刊》1999年4期。

    74、《<左傳>訓詁二則》,載《河南師大學報》2000年3期。

    75、《說“官箴”》,載中華書局《學林漫錄》15集,2000年11月版。

    76、《周禮概說》,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轉(zhuǎn)載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1年5期。

    77、《關于周禮的幾個問題》,載《歷史文獻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8、《說“奠”——從棺木和花圈上的“奠”字談起》,載《孔孟月刊》40卷3期,2001年11月28日。

    79、《是達到了最高學術水平,還是罕見的假冒偽劣》,載《學術界》2001年5期。

    80、《<醫(yī)古文>注譯商榷》(第一作者),載《河南中醫(yī)》2002年3期。

    81、《一點遺憾》,載《文藝報》2002年6月13日第4版(學術批評版)。

    82、《阮刻<禮記注疏>并非最佳版本》,載《2002年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1—194頁。

    83、《說“奠”》,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2年11期。

    84、《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我看“王銘銘事件”》,載《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4期。

    85、《王同軌<耳談類增>述評》,載《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2輯,2003年版。

    86、《稱謂的誤解和亂用》,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3年10期。

    87、《向?qū)W術界推薦一個引書規(guī)范》,載楊玉圣、張保生主編《學術規(guī)范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8、《我為選麋鹿為奧運吉祥物補充一條理由》,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3月10日第16版。

    89、《王同軌評傳》,載《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90、《編纂<中州文獻鉤沉>已是水到渠成之時》,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6期。

    91、《<經(jīng)籍籑詁>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嗎?》,載《歷史典籍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4年4月版。

    92、《<汝南先賢傳>輯證》(第一作者),載《歷史典籍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4年4月版。

    93、《正確理解<隋書·經(jīng)籍志>中的“梁有”》(第一作者),載《歷史典籍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4年4月版。

    94、《經(jīng),總得有人讀吧》(第二作者),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11月10日第23版(爭鳴)。

    95、《試說<左傳>宣公三年的“三爵”》,載《論史傳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6、《龍啟瑞<經(jīng)籍舉要>述評》(第一作者),載《桂林歷史文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97、《論朱子<論語集注>與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的關系》(第一作者),載《<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8、《學好經(jīng)學是學好文獻學的前提》,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2期。

    99、《從漢字構(gòu)造來看奧運吉祥物的桂冠當落誰家》,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5年5期。

    100、《何物堪摘奧運吉祥物的桂冠》,載《北京日報》2005年5月16日“文史”版。

    101、《<四庫全書總目>補正十六則》(第一作者),載《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4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02、《<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注疏>整理本平議》,載彭林主編《中國經(jīng)學》第1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03、《簡評<大戴禮記匯校集注>》,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6年第6期(總424期)。

    104、《<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匯編>正誤一則——<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的作者不是岳珂》,載《中國語文》2007年第2期。

    105、《試說<馬氏文通>與<文史通義>的一段文字緣以及其中的訓詁問題》,載中華書局《學林漫錄》16輯,2007年4月版。

    106、《禮記成書管窺》,2007年8月16日應邀在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演講稿。據(jù)浙江大學張小蘋博士論文《荀子傳經(jīng)考》(2011年通過)所附主要參考論文第十五:呂友仁《<禮記>成書管窺》,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經(jīng)典的形成、流傳與闡釋》第二冊,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版。

    107、《一書失校而波及多書之例》,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簡報第16期,2008年3月1日。

    108、《“讀書不通觀首尾,不可妄下批評”》,載《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夏之卷,總第60期。

    109、《<陳留耆舊傳>輯證》,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2期。

    110、《杜詩、蘇詩、黃詩中“吏隱”注的澄清》(第一作者),載《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1期。

    111、《歷史文獻學是歷史系的不能承載之重》,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大連圖書館編《典籍文化研究》,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第1版。

    112、《用在引經(jīng)據(jù)典意義上的“禮”字如何標點?》,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簡報》第34期。2009年7月20日。

    113、《<五禮通考>庫本勝于味經(jīng)窩刻本考辨》,載方光華、彭林主編《中國經(jīng)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14、《“刑不上大夫”舊解發(fā)覆》,載彭林主編《中國經(jīng)學》第5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15、《<禮記>五講》,載郭齊勇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3輯《禮學研究專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7月第1版。

    116、《“鄭衛(wèi)之音”辨》(第一作者),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5期。

    117、《清高宗弘歷“歷”字避諱芻議》,載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4輯,2012年4月第1版。

    118、《北大本<毛詩正義>下冊標點破句例析》,載趙生群、方向東主編《古文獻研究集刊》第4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119、《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載《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6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年2月版。

    120、《王弼<易>何時立于學官芻議》(第一作者),載《中國易學》第2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4月版。

    12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評陳良中<朱子學研究>》,載《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4 年2 期。

    122、《一部開創(chuàng)七十子研究的力作——讀高培華<卜子夏考論>》,載《史學月刊》2014年8期。

    123、《整理本<儀禮注疏>校點失誤舉例——以<士冠禮>為例》(第一作者),載《歷史文獻研究》34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124、《四種整理本<毛詩注疏>平議》,載《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4期。

    125、《“天地君親師”溯源考》(第一作者),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3期。

    126、《“禮是鄭學”辨析》,載《中國經(jīng)學》第16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27、《楊復<祭禮>校讀札記》,載葉純芳、喬秀巖主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1版。

    12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評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載《朱子學年鑒》,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版。

    129、《試說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的九條“例”》,載北京大學《儒藏》編輯與研究中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版。

    130、《試論<禮記正義>中的注家破經(jīng)》,載《中國經(jīng)學》第18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版。

    131、《“惠棟校宋本”辨》,載北京大學《儒藏》編輯與研究中心《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版。

    132、《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注疏關系十六字說》,載《歷史文獻研究》第38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版。

    按:以上文章有4篇發(fā)表在臺灣《孔孟月刊》,4篇發(fā)表在臺灣《思源》。此外,既有發(fā)表在諸如《中國語文》(2篇)、中華書局《文史》(4篇)、《文史知識》(3篇)、《學林漫錄》(3篇)、上!吨腥A文史論叢》(2篇)、《古漢語研究》(2篇)、彭林主編《中國經(jīng)學》(3篇)、《歷史文獻研究》(8篇)等權威刊物上者,也有發(fā)表在一般刊物上者。另,以上文章除括注說明“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者,其馀皆獨著。

    治學格言

    (一)毋剿說,毋雷同。(《禮記·曲禮上》)

    (二)毋信人之言,人實誆汝。(陳垣《陳垣史源學雜文·前言》)

    (三)由小學入經(jīng)學者,其經(jīng)學可信;由經(jīng)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張之洞《書目答問》)

    外界評說

    (一)呂叔湘先生對我的獎掖和提攜

    1989年元月15日呂叔湘先生來信,全文如下。

    友仁先生:最近在傅璇琮先生處看到大作《淺說“學識何如觀點書”》,甚佩博洽。擬推薦給《中國語文》刊出,不知您能否同意?請便中賜復為感。如有其他著作,亦盼賜示。專此。即頌教安。呂叔湘啟,1989、1、15

    《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刊出拙文《“學識何如觀點書”辨》,文后有呂叔湘先生寫的“附記”,全文如下:
    早些時在傅璇琮同志處看到這篇文稿,很高興有人指出我引書不加審核,因而誤解文義。當初我確是看見別人文章里引用《資暇集》和《日知錄》,沒有去核對原書就引用了。這種粗疏的學風應該得到糾正。作者在這篇文章里不但指出我和管、彭二位的失誤,也給讀者提供有關唐宋以來的“點發(fā)”、“圈發(fā)”的知識。征得作者同意,我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中國語文》發(fā)表,并對作者表示感謝。1989年2月1日,呂叔湘附記。

    讀到呂叔湘先生的來信,看到呂叔湘先生的附記,我很感動。我暗自下定決心,像呂叔湘先生這樣的大家還這樣虛心地接受一個晚輩的學術批評,呂叔湘先生就是我終生學習的榜樣。

    我給呂叔湘先生又寄去《釋<紅樓夢>中的“官箴”》 《<爾雅>二義同條例是王引之發(fā)現(xiàn)的嗎?》兩篇文章請教,經(jīng)呂叔湘先生推薦,分別發(fā)表于《中國語文天地》和《古漢語研究》。

    這件事情感動了不少學者,紛紛發(fā)表感想。其中有中華書局總編輯傅璇琮先生寫的《想起一則“附記”——憶呂叔湘先生》,見《人民日報》1990年6月6日第八版。

    (二)2005年5月某日,突然接到《北京日報》的電話,約我寫一篇關于奧運吉祥物的稿子。我就寫了一篇《何物堪摘奧運吉祥物的桂冠》,發(fā)表在《北京日報》2005年5月16日《文史》版!侗本┤請蟆分韵蛭壹s稿,大概是看到了我寫的下列兩篇文章:一篇是《我為選麋鹿為奧運吉祥物補充一條理由》,刊登在《中華讀書報》2004年3月10日第十六版;一篇是《從漢字構(gòu)造來看奧運吉祥物的桂冠當落誰家》,載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5年第5期!侗本┤請蟆房吹竭@兩篇文章論證相當扎實,于是約我寫文章,想促成此事。不成想,北京的兩家報紙和一家刊物都看好的麋鹿,竟然落選了!大家想想,繁體字“慶”中有“鹿”字,古人結(jié)婚的定禮就是兩張鹿皮,我們稱兩口子為“伉儷”,也有“鹿”字,這還不夠喜慶吉祥嗎!不獨此也,連“鹿”的同源字“祿”也有吉祥義,詳見張舜徽先生《說文解字約注》。

    (三)北京大學《儒藏》總編纂孫欽善教授在《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保證儒藏書稿的質(zhì)量》一文中說:“呂友仁撰有《阮刻<禮記注疏>并非最佳版本》的文章,很值得重視!币姟度宀赝ㄓ崱2007年第6期,16頁(孫欽善教授在深圳“儒藏主編會議暨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按:拙文原載《2002年第二屆漢文化資料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四)2007年8月16日應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之邀,赴臺作《禮記成書管窺》專題演講。

    (五)2008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拙作《禮記正義》校點本,南京師范大學王鍔教授在《三種<禮記正義>整理本平議》(載《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4期)中說:“呂友仁先生的《禮記正義》是最佳整理本!卑矗浩渌麅煞N《禮記正義》整理本,是指臺灣的一種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一種。

    (六)2011年元月19日,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所長鐘彩鈞來函,告以該所招聘研究人員,請我作為該應聘者的代表作博士論文的審查人。我寫了一個6000字的審查報告。

    (七)2013年10月19日在浙江大學古籍所主辦的禮儀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安排友仁第一個宣讀論文。我的論文題目是《皇侃“既尊鄭氏乃時乖鄭義”的調(diào)查報告》,這是一篇糾正學術界(包括梁啟超、王國維、范文瀾等國學大師)普遍所持的“疏不破注”錯誤觀念的的正本清源之作。宣讀過后,緊接著宣讀論文的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崔富章教授在宣讀他自己的論文之前,首先評價拙作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浙江大學許建平教授在會議的總結(jié)報告中評價拙作是“振聾發(fā)聵”。

    (八)2014年2月,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的《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6輯發(fā)表了我寫的《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一文,將近6萬字。所謂“校點本《禮記正義》”,是指200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我校點的《禮記正義》。此書出版后,南京師范大學的王鍔教授曾經(jīng)寫過一篇《三種<禮記正義>整理本平議》(載《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4期)的書評,他說,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和臺灣出版社出版的兩種《禮記正義》相比,“呂友仁先生的《禮記正義》是最佳整理本”。2011年,承蒙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不棄,約我整理《儒藏》精華編中的《禮記正義》,于是發(fā)現(xiàn)了我原來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的《禮記正義》有不少失誤。對此,我深感愧疚。為了對那些已經(jīng)購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禮記正義》的讀者負責,除了向他們表示道歉外,希望盡量減少他們的損失,所以發(fā)表此文。已經(jīng)購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禮記正義》的讀者,可以根據(jù)我的《自我批評》來進行改正。我這樣作,實際上是受呂叔湘先生的影響。有些學界朋友看到我寫的《自我批評》以后,來信鼓勵我。例如,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來信說:“友仁兄:來教及大作奉到,閣下的嚴謹與自責。令人欽敬!”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常耀華教授來信說:“呂先生:讀了您的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頗受教益,也很震憾。相形之下,自知自己仍很浮躁。現(xiàn)在像您這樣做學問的越來越少了!”

    (九)2014年12月8日,應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顧宏義教授邀請,在該校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作《疏不破注——一個亟待重新認識的經(jīng)學史概念》的學術報告。

    (十)2015年元月,接受《文匯報·文匯學人》信件采訪,談了個人對禮學的一些看法。見《文匯學人》第184期,2015年1月30日。

    (十一)由我主編的《<汝南先賢傳>輯本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汝南是兩漢時期的一個郡,地靈人杰。舉例來說,為建立秦朝立了大功的李斯,是汝南人;而率先起義導致推翻秦王朝的陳涉也是汝南人。劉義慶《世說新語》的第一篇是“德行”,“德行”前三條說到的陳蕃、周乘、袁閬、黃憲都是汝南人。翻看《后漢書》,許多讓人感動的人物也是汝南人。自古相傳:“汝潁多奇士!睘椴懿僮鞒觥白又问乐艹,亂世之奸雄”評語的許劭也是汝南人。汝南郡的地理位置大體上就是今天的駐馬店市。這本書的編寫出版,就是駐馬店市地方史志辦主任趙心田先生策劃的。2016年4月1日,駐馬店市隆重召開了“見賢思齊——《汝南先賢傳輯本注譯》出版座談會”(見附件十一:見賢思齊)。駐馬店市副市長馮玉梅在開幕式上致辭說:“《〈汝南先賢傳〉輯本注譯》的出版,是駐馬店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喜事盛事,讓學術界進一步認清《汝南先賢傳》的真實面貌,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更豐富更新穎的史料,又為駐馬店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構(gòu)筑了堅實的資料基礎。”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于2016年04月05日對座談會做了報道。

    (十二)據(jù)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網(wǎng),2016年6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認真負責的鑒定專家名單中有在下的名字。

    (十三)我校點的《儒藏》精華編《禮記正義》(全三冊)已于2016年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介紹該書說:“校點者呂友仁先生學殖淵博,致力于《禮記正義》研究多年,學術界《禮記正義》整理本,無出其右者!

    (十四)2016年10月18日至19日,承蒙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鍔教授的厚愛,接受王鍔教授及其群弟子的采訪。采訪內(nèi)容,以《學會找到書 學會讀懂書》——呂友仁教授訪談錄為題,發(fā)表在王鍔教授及其群弟子所辦的“學禮堂微信公眾號”的“學禮堂訪談錄”上。

    (十五)2017年6月友仁草成《試論歐陽修<論刪去九經(jīng)正義中讖緯札子>這段近千年公案》一文。寫成以后,寄給國內(nèi)行家征求批評意見。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教授回信說:“宋人痛恨取士不精,繆種流傳,然即如歐公,亦有為學粗疏,至使后世陳說相因之事。今得先生大作發(fā)微抉疑,一掃塵霾,經(jīng)學史上的公案得以明斷,讀后敬佩萬分,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也。期盼大作刊行,早日嘉惠學林!”復旦大學汪少華教授回信說:“大作拜讀,觀點鮮明,證據(jù)確鑿,論述清晰,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令人信服。”受此鼓勵,遂將拙文投寄《中國社會科學》,結(jié)果被退回。

    (十六)2017年10月3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所長胡曉真致函友仁,稱“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刻正進行新聘作業(yè),擬徵聘「經(jīng)學文獻」領域研究人員一名。聘審委員會一致推薦,請先生擔任應聘人員某某博士之審查委員,敬請惠予考慮!庇讶时硎就猓S后寄去了一個約6000字的博士論文審查報告。

    (十七)“儒家網(wǎng)”在2018年元月24日對剛出版不久的拙作《讀經(jīng)識小錄》做了如下介紹:“本書為河南師范大學呂友仁教授三十年來關于經(jīng)學研究的論文首次匯輯出版,共分13類,收錄文章38篇。所收文章遍及群經(jīng),充分、全面地反映了呂先生多年來研究經(jīng)學的心得與成果,特別是在五經(jīng)正義、三禮研究、義疏學等方面造詣尤深,論述精審,頗見功力!

    (十八)2018年3月,應西南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楊海洋之邀,赴該院作兩次學術演講。3月27日上午,演講的題目是《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義例研究》;晚上,演講的題目是《對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文選注釋凡例的質(zhì)疑》。

    (十九)2018年3月30日,應四川大學古籍所所長舒大剛教授的邀請,在該校望江校區(qū)第二教學樓201教室作學術演講,題目是《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義例研究》。

    (二十)2018年6月,承蒙評審專家厚愛,由友仁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最終成果《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中疏與注的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4BZS007,結(jié)項證書號:20181752)的鑒定等級為優(yōu)秀。

    銘謝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友仁已是一介八十老翁;仡欉^去,尚非完全虛度。自惟之所以能夠?qū)懗鲆稽c有益于世的文字,一是靠的改革開放,二是靠的師友獎掖。對這兩個“靠”,我衷心地說一句:“謝謝了!”

    TAGS:
    名人推薦
    • 托尼·保羅·韋斯特
      托尼·保羅·韋斯特(Tony Paul West),美國演員。作品有《間諜同盟》。2018年9月14日,參演的電影《零號病人》在美國上映。
    • 康納·湯森德
      康納·湯森德(Conor Stephen Townsend),出生于1993年3月4日,是一名英格蘭足球運動員,場上位置為后衛(wèi),現(xiàn)效力于英格蘭足球冠軍聯(lián)賽的西布羅姆維奇足球俱樂部。
    • 少康
      少康大師(736年-805年), 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五代祖師,又名山康,俗姓周,唐代縉云(今屬浙江)仙都山人。自行志高行苦,化他不遺余力,是使凈土持名念佛法門深入江南...
    • 奧勒·塞爾奈斯
      奧勒·塞爾奈斯,是一名挪威職業(yè)足球運動員,司職前鋒。
    • 甘少蕓
      甘少蕓是一名電影演員。1949參與演出 《寶玉憶晴雯》香港粵語電影。
    • 西川智之
      西川智之出生在日本兵庫縣,是日本泰拳選手之一,身兼NJKF中量級王者、WBC泰拳日本冠軍等冠軍榮譽,職業(yè)戰(zhàn)績38戰(zhàn)30勝6負2平,以搏命式打法獲得“狂犬”的綽號。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