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研醫(yī)術
在清朝同治年間曾在歸德府馬牧集(今虞城縣)經營當?shù)匾?guī)模最大的廣慶堂中藥店。家藏有許多中醫(yī)學典籍,程訓耕受家庭的耳濡目染,逐漸對中醫(yī)藥產生了興趣。年長以后,子承父業(yè),在亳縣里仁街辦起了裕隆藥行。后又在北門里經營慶春堂藥店。他博覽中醫(yī)藥典籍,鉆研中醫(yī)外科醫(yī)術,積累了豐富的醫(yī)學知識。自己能夠遵照古典藥方配制丸散膏丹。
成立學會
程訓耕在河南馬牧集經營廣慶堂藥店時,與當?shù)孛笋壹o雯、任香生相識,關系彌篤,后來任在亳縣爬子巷經營普慶堂藥店。程、褚兩家同是普慶堂藥店股東。褚紀雯當時是河南省儒學會會長,又兼馬牧集儒學會會長。在褚紀雯的影響下,程訓耕萌生了棄商從儒的念頭。他認識到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自己先祖程頤又是北宋的名儒,自己應該繼承先祖儒學事業(yè)。他還認為河南省有儒學會,我們亳縣也應該有,從此,他義無返顧地一心撲到了辦儒學會上。
在亳縣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下,國民政府內務部批準了成立儒學會注冊備案書。程訓耕在轆轆灣路北購置了一座三進四合院,約50多間房產,作為儒學會會址。民國25年(1936年)亳縣儒學會掛牌成立。推舉程訓耕為亳縣儒學會會長,張曉嵐為名譽會長,會員大概有50多人,大部分為亳縣工商文教界知名人士和社會賢達。
開展活動
儒學會是一個社團學術組織,國民政府沒有一點投資,一切活動經費全靠會員會費和贊助。為了開展活動,程訓耕四處奪走,發(fā)展會員。儒學會每月活動六次(農歷逢三、八)。平時也經常有會員前往談經論道。每逢活動日,在第二進西院堂屋里,墻上掛有孔子先師的畫像,條幾正中擺有香爐焚香,兩側設有供臺,點燃紅燭,桌有圍椅有帔,桌上擺滿供果、酒,祭孔儀式開始,全體會員跪在地毯上,向孔子畫像行跪拜禮。禮畢起立,背誦儒學教義的“十戒十要”,“一要孝順父母, 二要兄寬弟忍……”。祭祀以后還要聽講儒家學說。
中原大地,歷來是禮儀之邦,儒學興盛之地,程訓耕每年都受邀去河南開封,參加省際祭孔活動,并進行學術交流。為了儒學會他幾乎耗盡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家財。他帶頭捐款,賣掉了家100多畝土地,典當了北關商業(yè)地段房產,還把糧食送給儒學會貧困會員。他熱心儒學,仗義疏財,以自身行動感動了全體會員。
扶危濟困
程訓耕在主持儒學會日常工作的同時,不忘發(fā)揮自己在中醫(yī)藥技方面的特長,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解放前,群眾衛(wèi)生條件差,瘧疾流行,瘡疥蔓延,大多病人,無處就醫(yī)。程訓耕按照經典藥方配制了各種治病療瘡的藥物,為群眾義務治療,來者不拒,分文不收。家中兩個藥廚擺滿了各種應時藥品,他親手為患者洗滌、敷貼、包扎。這些藥品一直到他去世后還沒用完。現(xiàn)在他的后人家中還保存著他當年遺留下的藥書,用過的藥械。他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事例,群眾有口皆碑,廣為傳頌。
救助學子
程訓耕一生熱心公益和慈善事業(yè)。民國35年(1946年)亳縣儒學會與亳縣紅十字會聯(lián)合興辦一所慈善性質的學校,名曰“亳縣失學兒童輔助教育班”(屬小學性質)。學校開設二、三、四、五年級,共四個班,約一百五六十人。校址設在儒學會院內(即轆轆灣),學校經費由儒學會和紅十字會共同負擔。紅十字會會長王乃樸和程訓耕擔任校董事長,校董共十多人。老師一律是義務工作。學校專門招收窮苦人家失學子弟,不但免除一切學習費用,還免費用餐,發(fā)放御寒衣服。程訓耕的兒子也在該校任教,兩個孫女和孫子也在該校上學,他明確規(guī)定,他們家中人不允許在校用餐,放學后必須回家吃,可見他處處嚴以律己,以身作則。
幾年辦學間,這個學校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學子。解放后,不少學生走上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