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生平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八月初八日出生于世代書香門第,生來即不沾葷食,少時顯其聰慧醇和之本性,仿佛與生俱來便脫俗離塵。
父親早亡,母親張氏知其與佛有緣,便成就其出家志愿。
省庵七歲時,母親領他往清涼庵禮容選和尚為師。
從其受學佛典教規(guī),兼習世典儒書,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十五歲,正式剃度進受具戒,此時業(yè)已博通佛儒,能詩善賦,且精于書法。
然而,省庵大師并不耽于別業(yè),而于生死大事未嘗忘懷。
他知書達理,忠厚孝順,在母親逝世后,曾跪于佛前誦《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四十九日。
并于每年母亡忌日,設像修供,誦經(jīng)濟度。
偶有一日,省庵入于善仁寺,忽然一僧撲地而死,大師頓然感悟生命之無常,因而警策自身應精勤修行。他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中一食,脅不著席。
后云游四方,參善知識,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二十五歲時,依止渠成法師與紹曇法師學習教理,專志研究大乘性相,小乘方等經(jīng)典等。恒歷三年,終于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二宗之學,無不融會貫通。
因省庵學有所得,紹曇法師傳法給他,授其為天臺正宗靈峰四世。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師二十九歲,前往崇福寺求學于靈鷲和尚座下,參"念佛是誰"的話頭,禪修精進,操持嚴密,歷時百二十日,豁然開悟,作言:"我夢醒矣"。
自此之后,應機自在,辯才無礙,靈鷲和尚知省庵為佛門法器,欲傳法嗣,大師婉辭拒之,作禮而去。
次年,在真寂寺閉關修行,日間閱讀三藏經(jīng)典,夜晚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如是夜以繼日地精進用功三年,于此期間得念佛三昧,并抽時注解了蓮池大師的"西方發(fā)愿文"。
期滿出關后,真寂寺的僧眾恭請省庵大師講《法華經(jīng)》,大師升座講經(jīng),以無礙之辯才與精辟的理論,博得在場僧俗大眾由衷的贊許。后又曾應紹曇法師之命,于杭州隆興寺代為宣講經(jīng)律,與會人等無不稱善。
從此之后省庵大師盛名遠揚。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往詣四明阿育王塔瞻禮佛陀舍利。師于塔前先后五次燃指供佛,因一心想往生西方凈土,是以發(fā)四十八大愿,感得佛陀舍利大放瑞光。
而作詩云:"迦文滅度二千年,舍利于今尚燦然。自慶宿生何善利,得瞻光相塔門前。一顆如珠綴小鐘,青黃赤白現(xiàn)何窮。
自心還見自心相,不是如來色不同。殿含寶塔塔含空,塵塵剎剎本自融。八萬非多一非少,毫端應現(xiàn)寶王宮。
醫(yī)王雖去藥還留,慚愧癡兒病未療。讀罷涅盤遺教品,傷心不覺淚長流。"是以每年佛涅盤日,省庵大師都會廣集僧俗大眾,諷誦經(jīng)典,禮佛作供。
并對大眾宣講《遺教經(jīng)》和《佛說阿彌陀經(jīng)》,與禪宗教旨是心是佛的奧旨相結合,以使所講遍益大眾,達到三根普攝,利鈍全收之目的。
清朝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已近不惑之年的省庵大師,移錫杭州梵天寺,其著名作品《勸發(fā)菩提心文》便是在此時寫成的。
文中字字珠璣,內容懇切感人。自從問世以來,不知激勵了多少學佛修行者發(fā)心向上,精勤修持。
由于省庵的身教言傳,名聲遠揚,影響四方,江蘇浙江一帶乃至鄰近省份的四眾弟子,仰慕大師之盛名,投其門下求學從教者日漸增長。
其后他雖曾轉居幾所叢林,然跟隨左右者仍不在少數(shù)。如是盛景歷時幾近十年,其后他又應永福寺、普慶寺、海業(yè)寺、仙林寺等禪宇之邀,主持寺務,以清規(guī)戒律規(guī)范道場。宣講天臺禪凈諸宗經(jīng)教以利群機。
四方僧俗,參方求學者云集。每每能使道場興旺,海眾安和。
省庵后來退隱于杭州仙林寺,凈心念佛,足不出戶,摒絕諸緣,專修凈業(yè)。同時也領眾熏修,策勵同修深信心,發(fā)堅固愿,專志念佛,以期得以往生西方凈土。是時人皆稱謂師乃"永明延壽禪師"乘愿再來。
晚年的省庵大師受信眾之請回到杭州鳳山的梵天寺居住,為能更廣泛地弘傳凈土法門,普濟群萌,利樂有情,他于清朝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創(chuàng)立了專弘專修彌陀凈土的團體--蓮社,集有志凈土,信愿念佛者,為文立誓,以盡形壽為期限,將每日的功課定為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作觀想,一分禮拜懺悔,如是夜以繼日地精進不已。
在大師的影響下,與會眾等,同修共行,得益匪淺,得度者凡數(shù)百眾。到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臘八佛成道日,大師普告眾弟子言:"吾于明年四月十四日將長往矣"。自此以后,于寸香齋室掩關靜修,規(guī)定晝夜持念佛號十萬聲,恒常不變,乃至次年四月二日出關,越十日,遍告大眾說:"吾十日前見西方三圣降臨虛空,今再見矣,吾其生凈土乎。"遂后囑咐寺院事務,再往城中遍辭諸護法居士等。侍者請大師留下遺訓,大師以偈書云:"身在華中佛現(xiàn)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書訖又告現(xiàn)前大眾說:"吾十四日決定往生了。爾等為我集眾念佛。"十三日停飲食,閉目靜坐,十四日五更時沐浴更衣,于室中面西趺坐。到了已時,遠近緇素圍聚,悲涕作禮懇切請愿大師住世度人。是時省庵大師復又睜眼環(huán)視大眾說:"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可矣。"言畢合掌稱佛名號安然而寂。是年臘月八日,眾弟子奉師靈骨于常熟琴川拂水巖之西。
于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杭州一帶大師的弟子等奉迎遺骨重建塔于阿育王寺之右,其舊塔則改為衣缽塔。省庵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八月初八日出生,圓寂于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四月十四日,住世四十九年,僧臘二十五載,住世間雖不算長久,但對凈土宗所作的貢獻卻深廣無比。
大師思想
省庵大師的佛學思想可說是集中了佛學之大成。自受戒以來,深研戒法,嚴持律范,嘗言:"行在梵網(wǎng),志在西方。"早年于渠成、紹曇法師座下對天臺、法相以及法華、止觀諸部都有深入研究。參謁靈鷲和尚而參禪開悟,閉關閱藏靜心念佛而得念佛三昧。如是閱歷,足以說明他佛學造詣之高深。然而論其重點,其佛學思想則主要體現(xiàn)于凈土的理念,于《勸發(fā)菩提心文》中所列十種因緣發(fā)起菩提心,其中第九因緣說道:"云何求生凈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道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過于此。然經(jīng)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執(zhí)持名號,言多善莫若發(fā)廣大心。暫持名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fā)大心,超過修行萬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fā),則雖念奚為?發(fā)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fā)易退。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往生。"言辭簡明扼要,深為攝受人心,細品讀之,菩提心油然而生,凈土愿行自然發(fā)起。大師在《勸發(fā)菩提心文》最后說道:"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lián)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愿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如是言論可謂苦口婆心,善意可嘉。
省庵由禪觀而入于凈土,以其早年在禪修上所得成就,綜合凈土法門的修持經(jīng)驗,曾作這樣一首偈頌,普勸修禪者也象自己一樣轉歸凈土,偈曰:"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此中顯露的佛學思想必會影響許多修行者的觀念。
大師自己在少年時也精于世俗詩詞等學,后來因為專志佛學,雖有詩文作品,則都為"念佛偈"、"勸修凈土詩"之類的作品。如"念彌陀佛貴在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嬰兒墮水頻呼母,蕩子還家始見親。卻話從前離別事,翻令嗚咽淚沾巾"。"盡說厭欣為障道,誰知凈業(yè)資糧成,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等等。大師之詩文全是修行中有感而發(fā),并非故為造作。是以為避弟子平時迷于詩文而耽誤修行,曾教導說:"人命在呼吸間,哪有閑工夫學世諦文字,稍一錯此良機,便成他世,再想回頭,則難矣!"為普勸來求學之修行者,珍惜殊勝因緣,歸心凈土,念佛求生,而作警世偈曰:"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凈業(yè)課。日夜望還鄉(xiāng),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凈土。彌陀忽現(xiàn)前,原來是這個"。由上所列詩偈可以粗略了知大師的凈土思想。若想全面了解則可奉讀其著作如《勸發(fā)菩提心文》、《凈土詩集》、《省庵大師語錄》、《省庵法師遺書》等,勢必讓您耳目一新,進而將之奉為圭臬。
以上引文是大師的修行經(jīng)驗之談,文質樸實,情真意切。但愿有緣者讀之,能有感而發(fā)心,生信念佛求生西方凈土,這也是省庵大師之遺愿。在大師往生后,許多凈業(yè)學者作頌詞以贊頌之,謹錄二首于后:
頌曰:
悲心廣大,菩提心文。
四十八愿,愿力宏深。
行解真實,瑞應超倫。
蓮宗一脈,賴以常存。
又頌曰:
深入經(jīng)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凈。
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
發(fā)菩提心為先導,真信愿行為后勤。
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圣。
詞典資料
1、(1686—1734)清代僧人。凈土宗十一祖。名實賢、字思齊。參見“實賢”條。
《簡明凈土宗詞典》林克智編著
2、(人名)蓮宗九祖之第九祖也。名實賢,字思齊。常熟時氏子。既出家,叩靈鷲和尚,參念佛者是誰,得悟。后于鳳山梵天講寺,屏絕諸緣。純提凈土。結長期,晝夜六時念佛,與同人互相策勵,人皆謂永明再來。癸丑佛成道日,謂弟子曰: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自此掩關寸香齋,限晝夜課佛十萬聲。至期跏趺見佛來迎而化。年七十四。所著有續(xù)往生傳,西方發(fā)愿文,凈土詩一百八首,東海若解,舍利涅盤諸懺,并行于世。見省庵語錄附錄本傳。
丁福!斗饘W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