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中國現(xiàn)代建筑師、建筑教育家柳士英先生(1893-1973),又名飛雄,籍貫江蘇省蘇州市,生于1893年農歷10月26日。先生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以繅絲為生。
先生童年就讀于地方善堂附設小學,光緒三十三年(1907)離母懷到南京,考入公費的江南陸軍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先生由南京返回故鄉(xiāng)隨兄伯英(同盟會會員 烈士)參加蘇州光復活動,組織革命新軍,擔任北伐先遣營營長,領兵參加會攻南京之役。
二次革命失敗后,隨兄逃亡日本,改名飛雄,于1914年考在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建筑科,預科一年后升入本科。1919年“五四”運動前先生以滿腔愛國熱情積極響應,參加留日學生回國請愿代表團,主辦《敘國日報》,參加罷課一年。
1920年先生畢業(yè)回國到上海,初在日人所設的“東亞公司”、“罔野建筑師事務所”任技師,1922年脫離“罔野建筑師事務所”,與留日同學、摯友劉敦楨、王克生、朱士圭諸先生創(chuàng)辦“華海建機事務所”
(一說“華海公司建筑部),為我國建筑師早期在滬創(chuàng)辦的設計事務所之一。先生任設計部主任。第一個設計工程為我國早期的現(xiàn)代工業(yè)杭州武林造紙廠,(會杭州華豐造紙廠)廠房及全部建筑設計(1922年),其后設計工程布及上海、蘇州、南京、蕪湖等地。
在開辦設計事務所的同時,1923年先生又回到故鄉(xiāng)參加了著名的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創(chuàng)辦建筑科,先生擔任科主任、教授,并邀請劉敦楨、朱士圭先生共同辦學,開創(chuàng)我國現(xiàn)代建筑教育之先河。
1928年蘇州建市,先生被委任蘇州市市政工程籌備處總工程師,并首任蘇州市工務局長,在職期間,主持蘇州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制定三橫三豎六大干道和外圍循環(huán)線,整理拓寬舊城街道;修復城內三橫四縱河道系統(tǒng)。開辟金門、平門;修筑城市中心通往火車站、通往虎丘風景區(qū)交通大道,為蘇州市現(xiàn)代城市建設奠定基礎。1930年蘇州撤市后,先生重返上海,重理“華海建筑事務所”設計業(yè)務,并受聘執(zhí)教于上海大夏大學、上海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創(chuàng)辦的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任土木科主任教員。在此期間他仍繼續(xù)半工半教,在教學的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上海中華學藝社、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中華堂、大夏大學校舍新村、上海王伯群往宅等建筑設計作品。1931年出席東亞學術協(xié)會會議。
1934年,先生受聘由上海前往內地湖南大學,任湖南大學土木系教授,并先后兼任長沙楚怡工業(yè)學校、長沙高等工業(yè)學校、長沙公輸學校教授,長沙迪新土木建筑公司總建筑師,湖南克強學院建筑系主任、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任湖南大學土木系主任,創(chuàng)辦建筑學專業(yè)。應當時國家建設急需人才,又創(chuàng)辦建筑專科和土木?。1952年受命籌建中南土木建筑學院,任籌委會主委,一年后任中南土木建筑學院院長。1958年后,先后任湖南工學院院長,湖南大學副校長,高教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等職。1962年擔任導師,為新中國培養(yǎng)建筑學研究生最早的導師之一。曾編有《西洋建筑史》、《五柱規(guī)范》、《建筑營造學》、《建筑制圖規(guī)范》等教材。
在建筑教學中,他始終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作提高,先后設計建造了長沙電燈公司、長沙醫(yī)院、湖南大學校園規(guī)劃和大禮堂、圖書館、工程館,主持武漢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理工大學)校園規(guī)劃及建筑設計。其設計作品清新雅樸,融匯中西,具有鮮明個性及其獨特風格。
先生早期扎根內地,默默耕耘,勤奮開拓,教書育人,無私奉獻,在旅湘四十余年中,為中南內地培養(yǎng)大量土木建筑人才,發(fā)展內地建設,享有崇高聲望。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我國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設計事業(yè),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成為我國第一代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于1952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曾任民革中央委員和湖南省委員,并歷任湖南人民代表,省政協(xié)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1年籌建湖南省土木建筑學會,首任理事長。
1973年7月15日,先生病逝于湖南長沙湖南大學,終年80歲。
事業(yè)發(fā)展
柳士英
中國建筑學教育先行者湖南大學建筑學科創(chuàng)建人
柳士英(漢,1893.11-1973.7, 蘇州人)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畢業(yè)于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建筑科。1922年在上海與劉敦楨等組建“華海建筑師事務所”。1923年在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創(chuàng)辦建筑科,為我國近代建筑教育之開端。1953年籌建飲譽海內外的中南土木建筑學院。
柳士英沉靜篤厚,不趨名利;作品清新雅樸,融匯中西。
華海建筑師事務所
柳士英1920 年畢業(yè)回國到了上海,正值工業(yè)資本擴張。在日華紗廠做了一年建廠施工員,后轉東亞公司,嗣后轉日本岡野建筑師事務所,任設計師。1922 年,柳士英毅然脫離岡野,與留日同學、摯友劉敦禎、王克生、朱上圭一道,創(chuàng)設了“華海建筑師事務所”。所址設于上海九江路與江西路口,獨立自營設計業(yè)務。從時間上看,“華!北饶壳罢J為的國人最早的事務所“莊俊建筑師事務所”,要早兩年,應為最早。
但“華!蔽从袎汛蟀l(fā)展,一是由于外國洋行打樣間傾軋壓制;二是當時民族資本不敵外資,國人事務所少而無影響力,業(yè)務難覓;三是無上層政治背景,無財閥后盾。經過幾年支撐.終因社會所迫,不得不停業(yè)中斷。
1930 年,柳士英回上海重理“華海”業(yè)務,以圖重振。
除了“華海”設計項目外,柳士英還作了不少規(guī)劃及設計。1928 年,當時蘇州設市,柳士英被委任為蘇州市政工程籌備處總工程師,1929 年又任蘇州工務局長,主持城市規(guī)劃和營建。他整理舊有街道及河道系統(tǒng),規(guī)劃三道交通循環(huán)線。但這些改造措施影響了私人房地產得失,觸犯了地方權貴惡勢力的既得利益,阻力橫生,進展遲緩,最終僅完成十分之一二。
蘇工建筑科
1923 年,“華!睒I(yè)務受挫,難以施展,柳士英回到家鄉(xiāng)蘇州,利用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為基地,創(chuàng)立建筑科。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建筑科的創(chuàng)辦真正揭開了我國近代正統(tǒng)建筑教育的歷史。
柳士英自任建筑科主任,教授建筑營造、建筑設計、建筑史等主干課程。相邀劉敦楨、朱士圭協(xié)助創(chuàng)辦,并來此執(zhí)教。建筑科教學體制參承日本,偏重工程技術掌握及運用,以培養(yǎng)全面懂得建筑設計及施工的人材為目標。學制三年。開設建筑意匠(即建筑設計)、中西營造法、建筑歷史、結構設計、測量、美術等。從專業(yè)課程設置上可窺見柳士英強調學以致用的觀念。至1927 年,畢業(yè)了兩屆學生。
1927 年建筑科并入南京東南大學,嗣改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又改國立中央大學,就此成為中大建筑系之前身。這亦是我國大學建筑系之首創(chuàng)。正因如此,蘇州建筑科值得書上一筆。
開創(chuàng)湖南建筑教育中南土建學院
1934 年,由劉敦楨力薦,當時湖南大學土木系主任唐藝菁親赴上海相邀,柳士英來湘,任教于湖大土木系。從此致力于湖南,傳播建筑教育,未曾離走。
柳士英是較早扎根內地傳播建筑教育,從事設計實踐的建筑師。1934年他設計的長沙電燈公司廠房及配套設施,為湖南最早的現(xiàn)代工業(yè)建筑之一。此外在長沙還設計了湘鄂贛粵四省物品展覽會館、商務印書館、長沙上海銀行、長沙醫(yī)院、李文玉金號等建筑。擔任過長沙迪新土木建筑公司建筑師。
1934 年,柳士英在湖大創(chuàng)設了建筑組,開創(chuàng)了湖南現(xiàn)代建筑教育?箲(zhàn)前后又兼任長沙高等工業(yè)學校教授,輔佐省立克強學院開設建筑系,兼任系主任、教授。解放后被任命為湖大土木系主任。1951 年舉辦“建筑?瓢唷焙汀巴聊緦?瓢唷,快速輸送人材到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事業(yè)上。1952 年主持完成了有湖南大學土木系和華南工學院建筑系參加的武漢華中工學院建?傮w規(guī)劃和多項學校建筑設計。
1953 年院系調整,國務院決定合并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華南工學院所屬土木系和鐵道建筑專業(yè),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柳士英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同年10月16 日,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正式成立,柳士英任院長,設有營造建筑、道路建筑等系!吨心贤两ā冯s志及《中南土木建筑學院學報》陸續(xù)發(fā)刊。短短幾年,學院師資、科研、基建成績斐然,成為國家土建人材的重要培養(yǎng)基地。1958 年學院更名湖南工學院,柳士英任院長。1959 年又改湖南大學,柳士英任副校長。
教育理念
柳士英注重自身修養(yǎng),認為建筑有社會性,要求設計者清廉完善,這是從事設計的第一步。他推崇朱熹在岳麓書院的教訓:“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習學建筑,亦可循學問、思、辨之序,把直接經驗加以系統(tǒng)化,如是方能革新學術,磨礪品行。
他在教學中尤為強調兩方面: 須精通歷史本原及發(fā)展。
第一,“無源之水,不能廣矣”,認為是否了解歷史實為內行與外行之重大區(qū)別。他對中西學術淵源理解頗深,加之本身存養(yǎng)省察,故能熟諳運用。第二,須熟悉技術構造處理,這是取得深厚廣博造詣之必要條件。對重要的結構處理,他常親自計算出圖,如湖大禮堂舞臺結構就是他完成出圖的。他時常滿堂講透一個節(jié)點大樣,并且認為“三分匠,七分主”, 不求一錘定音,注意在施工中觀察修改。
柳士英寬厚雅樸,不求聞達。工作一絲不茍,防杜敷衍,染濡師生。對組織無有煩勞奢求,年歲漸高,仍伏案精繪,孜孜不怠。教學過程中,他編著有建筑設計、建筑構造、建筑歷史、結構等課程教材講義,如《西洋建筑史》、《五柱規(guī)范》、《建筑營造學》。1959 年發(fā)表“建筑美”一文。1962 年開始培養(yǎng)建筑學研究生,為我國培養(yǎng)建筑研究生為數(shù)
不多的最早的導師之一。同年擔任原建工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柳士英在湘40 年,在湖大及中南土木建筑學院等院校傳播建筑教育的同時,亦留下不少作品。原湖大校址多設于岳麓書院原址。1926年劉敦楨設計了湖大第二院。1933~1935 年間,蔡澤奉設計的圖書館及科學館相繼落成。1934 年柳士英對湖大校區(qū)進行了多處修葺、擴建和規(guī)劃,對教學區(qū)、風景名勝、宿舍、實習工廠統(tǒng)籌安排,使“山靈雖奇,得人文而顯”,始尊定了湖大校園之良好雛形。1938~1945 年間,湖大多次遭受日軍狂轟濫炸,圖書館及許多校舍被焚毀。柳士英不屈強暴,撤至湘西辰溪龍頭建分校,因陋就簡,修建了大量校舍。1946 年復原遷還長沙本校,面對殘垣斷壁,柳士英組織拆遷修復、重建校園,設計建造了不少校舍,完成了科學館改建加層,使歐式鎖心石門及檐壁線腳與中式裝飾及屋頂揉合,取得中西合璧的效果。是年又設計并招商承建新圖書館,對民族形式進行了有益嘗試,體量頓隙有致,橫側高低仰借疊伏,處理較成熟,而無明顯折衷印跡。1948 年柳士英設計的工程館是具濃郁“機器美學”色彩的作品,以水平窗帶之圓轉隱喻機械皮帶輪的上下傳動,形象簡潔實樸,既有學府味又回避了當時一般教學建筑呆板和抑郁之陋端,屬上乘之作。1951 年柳士英設計了湖大禮堂,當時湖大校長李達未經教育部批準即拍板上馬。20 世紀50 年代伊始,蘇聯(lián)影響還未擴大,但已出現(xiàn)了“民族形式和社會主義內容”的前奏,大禮堂自然采用大屋頂形式,正面曲脊飛檐,交織錯疊,側面壁比扶搖壯觀。值得注意的是檐下斗栱處理不恪守法則,似從檐下反掛而下,形成奇特裝飾效果。教育部領導視察后大加贊揚,收回了對先斬后奏而發(fā)的責難,建議推廣。從他20 世紀50 年代中期的許多作品中,至今依稀可見從“民族形式”到“反浪費”運動的偏擺痕跡。
設計觀
柳士英留日求學間,正值各路早期現(xiàn)代思潮涌入日本之際,折衷主義“洋風”、新藝術運動、分離派、表現(xiàn)派等紛至沓來,他接受了早期現(xiàn)代思想,主張合理的功能布局、協(xié)調的形體、嚴謹?shù)谋壤叨,從中窺悉到這些熏染。
對20 世紀30 年代的“中國固有形式”及“國粹主義”,他為之惻動,始終沒有走完全照搬宮殿型固有形式的套路,是一個較具風骨,有主見的建筑師,他竭力推舉現(xiàn)代思想,早期作品講求結構邏輯,主張建筑應通過純潔手法反映現(xiàn)實,以適應鋼筋水泥材料特點,隨著設計閱歷加深,他的“自然主義”傾向愈加明顯,清新雅樸的風格日臻成熟,雖然“功能至上,以真為美”的思想至深,但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功能主義者,其獨特之處在于其作品中多殘留有“新藝術運動”之遺風,喜好斟酌裝飾與細節(jié),躑躅其間,尋得慰藉,取得巧妙的平衡。
柳士英對改良派的“中西合用,觀其會通”主張持贊同意見,但對“中體西用”不以為然,認為不必強分主次尊卑,而應平等視之,態(tài)度開明,并作了一些頗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雖然最終亦未跳出“折衷”囿框,但可貴的是他能靈活處理,融會貫通,決不恪守古典法式則例,不牽強附贅,即使20 世紀50 年代的“民族形式”作品,仍似清荷一枝,獨具風范。
其晚期設計中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處,可用“細膩、變通、涵忍”加以既括:
細膩
細膩情寓細節(jié)之中,沒有細節(jié)就沒有建筑,缺乏細節(jié)的建筑是沒有靈魂的,細部是建筑的濃縮。柳士英認為現(xiàn)代建筑的裝飾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建筑不同,更需要在加工和材料使用方面格外審慎。細節(jié)、小尺度的部件處理能夠彌補建筑視覺上的脫節(jié)和貧拮,尤擅如下處理。
曲線
他常把曲線揉進建筑,承前啟后、上下過渡,無論由直轉曲作“收頭”, 還是半圓轉柱、弧形體、屋脊曲線,甚至線腳變化都能別賦情趣,各臻其妙。
收頭
他有一設計準則:凡事應有交待。線、面、體之過渡搭接要交待清晰。建筑亦有“起、承、抑、合、停”節(jié)奏變化,要總覽斟酌。其收頭處理體現(xiàn)在多方面:豎向段落常承沿“三段式”經典,靈活運用材料線腳變化來顯示頂部收頭處理;橫向展延到一定時或停或轉,如湖大工程館西端以孤形體加折線體為收頭,東端躍落一展作收頭。細部收頭處理更必不可缺。圓是最常用收頭方式,戲稱之曰“靈魂出殼”。收頭要水至渠成,不可有矯揉之嫌。
光影
運用陽光是最經濟實惠的裝飾手段,他常把大片連續(xù)墻體作輕微波折形處理,以承接陽光,使形影相得益彰,迤邐波動。
入口
他認為追求形體奇異繁縟不應以犧牲入口形象、地位為代價,在建筑入口處下足功夫,決不會枉費,往往可立竿見影。
這些似乎“小題大做”的觀點手法,在當今也許會受至微辭和貶鄙,但現(xiàn)在草率無力度或渲染失真的設計不乏其數(shù),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其實,許多傳統(tǒng)的構圖原則、處理技巧作為基本的判斷準則和構成手段仍然有效,決不應一俱推翻。再者,我們現(xiàn)在接受的大凡是徹頭徹尾的現(xiàn)代主義教育(譬如大學一年級皆以“構成”系列展開教學),卻未加明晰其來龍去脈,把學院派視如瘟疫;而后現(xiàn)代派一開始就只是提供了一種姿態(tài),許多人趨之若鶩,結果學步邯鄲。
變通
變而求通,通達則融,融而生新。柳士英不拘泥盲從法式,敢于跳出法度之外,其建筑有浪漫詼諧的一面,許多地方即使以摩登眼光審視,仍覺新奇: 圓柱、半圓柱、退疊的豎線腳、弧線、曲拱狀踏步,依稀有“后現(xiàn)代”氣息。柳士英本人決無先知什么“后現(xiàn)代”,但“變通”是設計之大法,適當變形、夸張是極其自然的,正所謂盈滿而溢,瓜熟蒂落。
涵忍
柳士英有樸素的建筑觀,學術上不壯語驚人,設計不鋒芒畢露,而重洗煉凝重,有涵忍的胸襟和修養(yǎng)。如原湖大女生宿舍,外觀雖實樸無畢,但進門正墻僅作一圓窗,一枝梅花探進,清雋高逸。
回顧柳士英一生,“華!、“蘇工建筑科”、“中南土木建筑學院”,幾多初創(chuàng),足當在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然而,他卻未獲得應有的榮譽和知名度,甚至至今仍被疏漏于中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究其原因:首先,華海及蘇工建筑科存在時間不長,許多事已鮮為人知;第二,他早年來湘,扎根內地傳播教育,遠離上海等大城市,而這時正是大多國人建筑師在大城市廣留作品的鼎盛時期。加之他本人對名利薄視,生性淡泊。其辛懇一生,更加值得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