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拍攝
“留住民族英雄的最后影像”
在滄州獻(xiàn)縣苗莊村,那棟貼滿白色瓷磚的二層小樓就是趙文嶺的家。他毫不掩飾地說:“這是俺村最好的房子。建這個房子,都是為了那些照片!
他從1990年3月開始追尋馬本齋的足跡拍攝照片,至今已拍攝數(shù)萬張。那些照片的底片,被他分門別類放在一個個鞋盒里,整齊地碼放在二層樓上通風(fēng)透氣又避光的角落。二樓空曠的大廳,四周的墻角處擺滿一位位老人的肖像。
代文悌,回民支隊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同志之一,曾在冀中軍區(qū)前線報社工作。她說,報社的3個記者被侵華日軍抓去,將要被砍頭時,其中一個說“眼看就要光明了……”,另一個接著說,“咱是看不見了,別人看見就行了嘛。”老人陷入回憶,趙文嶺趁機摁下快門,快門咔嚓聲驚動了她。她立刻伸手做出制止的動作,她的肖像是趙文嶺為她拍的唯一一張照片。
白玉峰,1939年6月參加回民支隊,高紀(jì)莊突圍負(fù)傷后,他躲在阜城一村民家養(yǎng)傷。10天后,日偽搜查傷員,當(dāng)?shù)卮迕窬驮诶蠅灥嘏赃呁诹艘粋假墳,他們3名傷員在假墳里呆了7天。照片上的他精神矍鑠,如今早已不在人世。
“我最怕的就是這個(隊員離世)……我找到他們時,他們已八九十歲,生命脆弱的很。所以我要找到他們,拍下他們的照片,留住這些民族英雄的最后影像。”趙文嶺邊走邊講,隨便拿起一張照片,他都能講出一段鮮為人知又感人肺腑的故事。
鏡頭記錄138位回民支隊隊員
21年間,從冀中平原到祁連山脈、從黃土高坡到江南水鄉(xiāng),趙文嶺的腳板兒走過全國30個省(市、區(qū)),拍下了138位回民支隊老隊員的肖像及數(shù)萬張圖片,留下采訪筆記十幾本!艾F(xiàn)在,這些老人大多已經(jīng)不在了,不在了……”說到這里,趙文嶺眼圈發(fā)紅。
值得欣慰的是,趙文嶺及時留下了這些珍貴的影像。平時,他們或放在趙文嶺簡樸的展室內(nèi)或掛在他家的客廳內(nèi)。趙文嶺家近40平方米的客廳,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展室。馬本齋的兒子馬國超為其題詞,“一個中國農(nóng)民鏡頭里的抗日英雄展覽”。
其中部分回民支隊老隊員的肖像照片,曾40余次在全國各地展覽。趙文嶺也一次又一次為觀眾講解照片主人公的故事,講述自己尋找他們的故事。
他的故事
花十幾年時間尋找傳說的地方
1940年正月廿五,馬本齋率回民支隊在一個傳說叫做“棲鳳莊”的地方經(jīng)歷了一場激烈戰(zhàn)斗。為尋找戰(zhàn)斗發(fā)生地并拍攝當(dāng)?shù)剡z存,趙文嶺多次前往傳說中的地點尋找。麥?zhǔn)涨,他終于找到一個名為“起鳳莊”的村子。經(jīng)證實,這就是當(dāng)年戰(zhàn)斗打響的地方。因一個錯誤的地名,趙文嶺尋找了十幾年。
時間就像一把無情刻刀,它在持續(xù)地消滅著歷史的痕跡。趙文嶺就是與時間賽跑,搶在時間前面留住歷史。但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聽說馬本齋的弟弟在石家莊,也想到華北烈士陵園拍攝馬本齋的墓地,趙文嶺幾次三番到石家莊尋找。沒有錢住宿,他就悄悄躲在馬本齋墓附近的松樹上過夜。
白天尋找,晚上睡樹杈,趙文嶺最終等來馬本齋弟弟已在兩個月前去世的消息。失望又失落的趙文嶺在這期間拍攝了大量馬本齋墓地的照片。其中一張黑白照片上,莊嚴(yán)的墓地被蒼松翠柏掩映,無數(shù)白花將墓地幾乎全部蓋住!斑@是我最喜歡的照片之一,也是我與英雄最近的時刻。”說話時,他掏出潔白的手絹,輕輕拭去照片上的微塵。
冒嚴(yán)寒找到回民支隊延續(xù)部隊
馬本齋英年早逝,他的回民支隊又向何處去了?在今天是否還有延續(xù)部隊?趙文嶺除了尋找回民支隊老隊員,也在研究和尋找回民支隊延續(xù)部隊的下落。
得知馬本齋回民支隊最后一支延續(xù)部隊在新疆奇臺某部三個泉邊防站時,趙文嶺辭別家人,帶著母親賣糧食的錢啟程尋訪。
他到奇臺時,正值2004年大寒時節(jié)。在中蒙邊境線上,三個泉邊防站最低氣溫達(dá)零下35℃。去邊防站的交通不便,數(shù)十里山路趙文嶺只能步行。翻山過程中,鞋底和鞋幫“分家”了,他就撿來稻草,將鞋幫鞋底綁在一起繼續(xù)趕路。
在那里,趙文嶺將民族英雄馬本齋的故事講給戰(zhàn)士們聽,一場戰(zhàn)役又一場戰(zhàn)役,一遍又一遍。一個月后,趙文嶺離開的日子到了!坝⑿鄣暮蟠鲇⑿鄣膽(zhàn)士”全連官兵在橫幅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他的宣講
他的家引來參觀者
“講馬本齋的故事,我怎么都講不夠!”除了拍攝回民支隊,趙文嶺還是“兼職”講解員。
自家的客廳和展室是趙文嶺的基地。周邊縣市參觀者慕名而來,山東、山西等外省參觀者也攜妻帶子而來。每一次,趙文嶺都認(rèn)真地講,不論觀眾是幾十個還是幾個,甚至是一個。
小學(xué)和大學(xué),是趙文嶺最愿意去的地方。給學(xué)生講述馬本齋的故事,趙文嶺不用手稿。而馬本齋紀(jì)念館,是趙文嶺講解最動情的地方。那里的部分照片,是他拍攝的;部分展品,是他捐贈的;部分重要戰(zhàn)役的發(fā)生地,是他曾探訪過的。從早7點到晚7點,趙文嶺口若懸河,聲情并茂,幾乎每一次講解都內(nèi)容不同。經(jīng)常是送走最后一批參觀者,他幾乎虛脫。
火車上辦“展覽”
趙文嶺去滄縣崔爾莊探望一位老革命戰(zhàn)士時,得知回民支隊一位名叫田云的老隊員住在廣州,只有一個不太詳細(xì)的地址。趙文嶺第二天便坐車南下,并帶了500多張回民支隊的抗戰(zhàn)圖片。
火車上,他把這些圖片擺到臥鋪車廂的床上和桌上,向好奇的乘客講解。特殊的圖片展吸引了眾多乘客,大家認(rèn)真觀看著,不少人取出相機拍照;疖嚨秸荆丝蛡儼掩w文嶺送到車門口,一名乘客緊抱著他不肯放手,在列車員的催促下他才順利下車。
他用執(zhí)著創(chuàng)造奇跡
“講解員也好,攝影師也罷,一定要行萬里路!”21年追尋馬本齋回民支隊的足跡,趙文嶺執(zhí)著地行走在路上。他并沒有想到自己能堅持這么久。在不停奔走中,馬本齋精神讓他的信心越來越堅定。他說,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就會一直拍下去,一直講下去。
他的執(zhí)著讓馬本齋精神得到發(fā)揚,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人生奇跡。目前,他正在為七一的專題攝影展而忙碌。“我就想為祖國做點事,干不了大事我干小事!壁w文嶺文化水平不高,但樸實的話語擲地有聲。
學(xué)生為他作詩
《思趙文嶺老師》
魏鑫
得暇至滄州,每懷故友恩。
入座促膝談,感君慷慨音。
燕趙多義士,自古誦至今。
探尋革命路,滄桑二十春。
師母稱賢內(nèi),崇德亦尚勤。
年年如一日,善行鄉(xiāng)里聞。
午飯列佳肴,舉箸復(fù)何語?
不寐作此篇,留戀蘭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