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樊1906年入文昌初小,1910年進高小。在校讀課本,回家背“四書”,并幫家中做些打柴、除草、栽菜等農(nóng)活,其父常以“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勵之。1924年6月考入資興縣立中學,由族祖遺下的學田供給,因此倍加刻苦。1929年6月入長沙青年會學校,補習英語、算術(shù)、國學三科,次年進湖南大學補習,后因病歸家。自幼習武,得良師真?zhèn),其功力方圓數(shù)十里無出其右者。
樊常恨日寇侵華,心存報國之念,乃于1935年考進國民黨湖南干校受訓一年,重在軍事。畢業(yè)后蒙親戚眷顧,以省政府科員名義送入中央軍官學校高教班受訓,歷時半年,深為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理論蒙蔽。1937年入國民黨四路軍新訓三團任連長,為招收新兵而四處奔走,繼開辦軍士訓練班培養(yǎng)班長,后專心致志訓練部隊,為求上進,甚為努力。
1939年1月入國共合辦的游干班受訓近半年,主要研究游擊戰(zhàn)術(shù),曾受周恩來、葉劍英教導。畢業(yè)前升任少校營長,回部隊后依舊組織練兵。次年秋團里舉行營對抗演習,負責擬訂方案,因布置周密、攻防逼真使演習取得圓滿成功。1941年春任中校團附,率部赴浙贛邊對日寇開展游擊戰(zhàn)。1943年先代后升上校團長,但部隊擾民有余抗戰(zhàn)無功,于抵峽江交接后番號被撤。是年秋經(jīng)人介紹至四川軍校特訓班擔任戰(zhàn)術(shù)教官,歷時近三年,特訓班先后改為軍委會訓練班、中央訓練團。
1947年1月奉令復員,所有編余軍官悉數(shù)編入軍官總隊,樊編入軍官一總隊任隊長。1948年奉國防部命以督導員身份赴西北點驗部隊人馬數(shù)目。1949年任預干二總隊主任教官,后任七十二軍教導旅參謀長,12月率旅部和兩個團隨七十二軍軍長郭汝瑰在宜賓起義。
起義后部隊奉命改編為解放軍新七十二軍,樊任該軍干部學校戰(zhàn)術(shù)教員。1950年入西南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1952年9月經(jīng)西南軍區(qū)政治部管訓處決定送回原籍。嗣后被資興縣人民法院以“惡霸罪”錯誤判刑八年,1961年刑滿釋放。1973年12月又被資興縣革委會戴上所謂“反革命分子”帽子。1979年3月予以摘帽,9月撤銷“惡霸”一案的判決。1982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秘書。晚年積極弘揚武術(shù)文化,廣收弟子,傳授武術(shù),并在1979年資興縣比武大會上以一套精美絕倫的太極拳勇奪桂冠。樊亦熱心統(tǒng)戰(zhàn)工作,曾應福建前線廣播電臺之邀參加對臺廣播,召喚退居臺灣之昔日同胞共促祖國統(tǒng)一,絕口不提受辱受苦之經(jīng)歷,愛國之心昭如日月。
樊漢杰1988年1月病逝于長沙,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