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若干年以后,為了南唐國,將軍一家四代十幾口人卻要選擇避難隱居,恐怕是他所沒有想到的結(jié)果,而且還連累到三位胞弟都要選擇避難他鄉(xiāng)隱居。長弟仁干(隱居溫州上門)、次弟仁彧(隱居四川省平昌縣經(jīng)道)、三弟克明(不明隱于何處)。而當(dāng)時將軍的伯父葉逵、堂兄葉參和葉元鋪,都選擇為吳越國效力。兄弟兩家因所選擇侍奉效力的對象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就截然不同。南唐國王李煜選擇與大宋對壘,國破城毀而被俘,他的大臣們死的死、投的投、逃的逃,命運十分凄慘。而吳越國是在國王錢俶帶領(lǐng)下舉國北投的,宋太祖沒費一兵一箭就統(tǒng)一了吳越版圖。據(jù)有關(guān)資料反映,因國王錢俶策應(yīng)滅南唐、獻吳越有功于宋,仍封吳越國王。公元988年,錢俶60歲大壽,宋太祖遣使祝賀,當(dāng)夜暴斃,疑被毒殺,死后謚號忠懿。其屬臣大多數(shù)被宋太祖錄用,有善終,如葉參后來官終北宋禮部尚書,葉元鋪官終北宋祠部員外郎。
公元971年,北宋滅南漢后,就置南唐于三面夾擊之中。后主李煜為求自保,明里向宋臣服,暗里加緊備戰(zhàn),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暗中將兵力部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企圖依靠長江天險,與宋軍劃江而治,但已是徒勞無功。開寶七年(974)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來朝為辭,發(fā)兵十余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吳越王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shù)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yīng);中路曹彬與都監(jiān)潘美率水陸軍十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牽制湖口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后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zhàn),南唐屢戰(zhàn)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開寶八年(975)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后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15萬水軍在湖口一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執(zhí)意不肯降宋,守城到底,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無奈奉表投降,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藥,將他毒死。死后追封吳王。同年,吳越王錢俶舉國北投,至此五代十國的歷史終于結(jié)束。
葉仁捷將軍基本與五代十國同齡,見證了它的產(chǎn)生和衰亡。他義勇忠君,一家人早已與南唐國的生死存亡共命運、同呼吸,緊緊綁在一起。所以,當(dāng)城破國滅主人被俘的時候,既不愿一家人被追殺,又不愿讓兒子葉正大再事奉新主,無奈只好選擇避難、隱居。975年冬,將軍帶著一家四代十幾口人(其時曾孫葉璆,974-1039,字國瑞,時年兩歲),在長子葉正大侍奉下,逃出南京府,沿著老家龍泉方向,再輾轉(zhuǎn)過永嘉、溫州、瑞安,最后選擇在安固縣五十三都(今文成縣公陽鄉(xiāng))紫華山麓的郭洋隱居生活。郭洋,即后來的郭公洋(陽)、現(xiàn)公陽鄉(xiāng)。
葉仁捷,被奉為公陽葉氏始祖,葉氏后裔葉看在北宋1126左右,在中村塘邊首建宗祠,后經(jīng)后世多次翻建,命名為溫州紫華山葉氏宗祠(也稱:中村葉氏宗祠)。
葉仁捷的子孫枝繁葉茂,至今已繁衍四十余代,或官宦或游學(xué)或農(nóng)工,代出英杰。一千余年來,他們不但在紫華山麓里創(chuàng)下光照日月的宏大基業(yè),也創(chuàng)造出一段璀璨文明的不朽歷史。溫州紫華山葉氏宗祠,現(xiàn)已成為散居平陽、蒼南、泰順、瑞安、溫州、永嘉、寧波、杭州、景寧、福建霞浦乃至全國各地,五六萬葉氏子孫的認歸宗、祭祖之地。